【記者李祖翔報導】政大新聞系畢業後,《人間福報》社長符芝瑛歷任《聯合報》、《民生報》、《遠見雜誌》、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看福報的角度如歷史長河,將福報比做當今報業戰國時代,一個能自給自足的小城邦。福報成立正是媒體大換血的重組時期,在這十幾年內,許多報社倒了,蘋果興起,而福報就是一份生於憂患,堅持自己的方向才能夠生存至今的報紙。
「這個小城邦,存糧夠,百姓上下一心,共同團結,偶爾來些外援,慢慢鞏固自己的地位。在這個戰國時代,我們不參與戰爭,用特殊的策略經營,就有足夠的能力自保。」
符芝瑛說,在早期報業興盛的年代,新聞系畢業的高手都傾向到報業工作,現在不同,畢業生喜歡電視台的光鮮亮麗或認為將麥克風塞到當事人面前就很有趣,新聞科系教師也不再強調媒體人要懷抱理想,因為在很多人眼中,報紙的確逐漸被淘汰,「但我想,報社的倒閉不是因為網路和電視台的興起,反倒是自我定位迷惘了,不是跟不上時代就是太過趨附時代,商業與廣告的利益更凌駕於新聞道德與社會公益之上。」
平常,福報編輯會議在討論要選取哪些新聞的時候,標準並不在如何吸引人,而是影響性大小,「好比大陸一則抹香鯨擱淺死亡、漁民殺而分之的新聞,當各報社都在研究抹香鯨身上有多少經濟價值時,我們則在思考為什麼不給生命一個結束該有的尊重;我們不想強調牠身上有多少寶貝,不想誤導人們去殺戮。」
在符芝瑛進入福報團隊前,曾質疑為什麼頭版會是「奇人妙事」,而不是更衝擊人且戲劇性的訊息?難以理解為什麼福報會放過「兵家必爭之地」,頭版等於一份報紙讓讀者購買的門面啊!「等我進到福報後,發現這個版面真是一個可愛的存在。」好像醫生常囑咐的,常吃重口味,身體會受不了,符芝瑛意識到,天天接觸各種媒體衝擊後,的確需要奇人妙事讓心靈補充一點能量。
有別一般媒體,福報許多新聞看起來「非時效性」,考量的不是第一手獨家資料,而是能否放在家中任何地方、家人都能安心拿來分享的資訊,每一篇文章都是健康且不會過期的。符芝瑛說:「因為工作,我常來往上海與台灣,回到台灣最渴望的事,就是看福報每天頭版都刊了哪些內容。」
符芝瑛坦承,十二年堅持不容易,然而福報不會刻意去解釋要堅持什麼,因為當讀者受不了媒體亂象和充斥著不為當事人著想的報導方式時,就自然會選擇福報。福報十二年社慶是一次對自我的檢視與反省契機,今年由她接任社長,有「變」與「不變」兩項方針。變的部分,她指出福報不是佛光山或佛教的報紙,而是擁有佛教情操、淑世利人的報紙,要追求放諸四海、人人都追求的價值。
對於福報同仁的奉獻,符芝瑛非常感謝,「這裡的人很有能力,在外面也一定出類拔萃,但為什麼願意窩在這裡?因為有股大師說的傻勁和可愛,不是向『錢』看;這年頭辦報需要傻勁,其他媒體是聰明者,我希望我們的傻,經過時間證明,會被了解是一種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