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忠賢、李祖翔報導】從官方黨營的《中央日報》到經濟起飛竄紅的《民生報》;從正派辦報的《聯合報》到一股清流的《人間福報》;再看為黨外發聲的《自立晚報》到跨海港資的《蘋果日報》,台灣報業發展一甲子,既是大時代的縮影,更是文化生態的演變。《人間福報》十二周年慶前夕,本版探索讀者閱報習慣日新月異,浪來潮去,當今,哪一份報紙站在浪頭上呢?
六十年代間,《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和《聯合報》並列「三強」,《中央日報》因身為黨營媒體而在戒嚴時期享有特殊地位,直到一九八八年報禁開放,言論大開,社會對多元文化需求提高,新興科技也逐漸發揮影響之後,《中央日報》和《台灣新生報》皆因傳統官營色彩過濃而進入衰退期。
繼之而起的《民生報》俗稱「吃喝玩樂報」,符合民生富裕的需求氛圍,《大成報》起而效之,並列為台灣兩大娛樂報,兩者後來相繼黯然吹起熄燈號,取而代之的是《蘋果日報》,打著一份五元的割喉價格及號稱六十萬份的印刷量,以視覺化、彩色圖像及「八卦狗仔」文化,讓台灣三強《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備感壓力,逐漸侵蝕台灣媒體業,《聯合報》再創姐妹報《星報》予以還擊,也欲振乏力。
其實,《蘋果日報》的能耐非八卦一項,在社論及輿論方面也呈現獨樹一格的「牆頭草性格」,往往能藍、綠通吃,針對時下最夯議題做評論。一位資深媒體人說,在台灣能做到這樣藍綠通吃、也通殺的,大概只有香港來的黎智英辦得到,因為沒有在地的藍綠情結作祟。
另一方面,媒體環境動盪不安下,堅持辦報理想,只有「傻子」才辦得到,《人間福報》社長符芝瑛敬佩星雲大師創辦福報之舉的「傻子精神」。她說,主流報紙標題聳動,圖文引人,就像摻了色素、糖精和瘦肉精,一口咬下,滿嘴都是毒!相反的福報卻是一份符合時尚的「有機報」,也像一個桃花源,讓受不了媒體亂象的讀者有另一種選擇。
資深媒體人王丰也認為,當今媒體可謂「積習難返」,幾乎都充滿「港式蘋果口味」,甚至形成「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兩極化反應,讀者只能各取所需,這樣很容易讓問題失焦。
他說,目前這種現象很難在短時間改變,需要時間來調整,就好像英國早年最暢銷的是八卦新聞,經過多年的累積才找到均衡點,而台灣現在的報紙都以《蘋果》為榜樣、周刊以《壹周刊》為本,電視則照「壹電視」為畫胡蘆,這種現象很難在一、兩年內改變。
王丰指出,近十年是個閱報習慣改變期,台灣與日本同樣步入高齡少子化,十年後高齡人口增加,中年以上的人會慢慢改變閱讀習慣,不一定會再對腥羶事件感到濃厚興趣,屆時高質感的新聞,包括對社會的關懷、對家庭重視等都會成為主流,社會的氛圍將會逐漸變好,也會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