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生活學-- 產業攜手博物館 數位典藏台灣

郭士榛 |2012.03.19
1515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二○○九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和台灣著名玻璃藝術大師王俠軍合作,動員了五十多位工藝師傅,以史博館的鳳紋館徽及數十件鳳文物館藏為創意發想,耗時八個多月完成「鳳鳴」系列白瓷作品。這是經濟部工業局推動「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第一年媒合成功的文創成績。

對文化商品來說,有好創意、好品質當然是必須具備的條件,但好商品沒有通路,欠缺和消費者接觸的臨門一腳,文化產業鏈仍難以建立。受委託執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的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規畫師孔繁芸表示,該計畫目的是提供典藏機構與產業界的先進合作,致力推動國內數位典藏的產業化發展,協助國內產業找尋未來發展的契機。

孔繁芸表示,二○○九年工業局也補助了佳世達科技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設定出「海洋系列」作品,在徹底了解珊瑚習性的基礎上,設計出〈Coral戀灩〉立燈,以「波光粼粼」為設計主軸,開出「光如珊瑚」的花朵,這是佳世達企業轉型的重要一步,現已是踏遍歐洲幾個時尚大展的新產品。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逐漸發展,然而要發展出吸引人的產品,需實際掌握文化底蘊,真切地認識文化典藏,廠商才能說出感動人心的故事、建構出具有競爭力而厚實的文創產品。

餐飲尬科技 文化滿生活

二○一○年是「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發展的第二年,在數位學習這項工作中,孔繁芸開心表示,數位典藏發現位在台中的國際餐飲集團「新天地」,店中有很多標本,讓客人認識貝類、沙魚等大大小實體標本,可是這些東西難保存、易損壞,為了讓標本易保存又可維持長久,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這類素材最多,就拜託魚類專家邵廣昭、貝類專家巫文隆,共同支援這項計畫。

孔繁芸說:「這樣的媒合正是文創最好的寫照,一是學術專家,一是餐飲業,兩者結合創造另一個飲食文化的商機,讓台灣傳統服務業轉型。」新天地充分運用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在五樓一百人的宴會廳,有一面二十公尺完整的牆,用十一部高解析投影機,讓客人用餐如同置身在海洋世界,身歷其境。孔繁芸解釋,新天地用本身的營運空間,結合虛擬實境數位內容製作技術,加上中研院魚類、貝類的研究成果,共同打造頂級宴會場所。

廟紅夕陽紅 色彩也創意

去年又有不同轉機,工業局做了更大挑戰,「學學文創」在工業局補助經費下,建置國內首個台灣色彩文化研究平台「台灣文創色彩的網站」,工業局媒合學學文創和史博館,及更多國內的創作者、藝術家,網站現有四、五千張靈感圖庫,提供材質給國內各產業開發商品時使用。

孔繁芸說:「萃取圖像的元素,像是顏色、紋理,甚至國畫山水畫石頭的『皴法』,姑且稱為材質的元素,對業者,或對設計師都是更好運用的元素。」舉例來說,像是筆電的外殼,可以描述顏色是台南孔廟的紅、台灣番鴨的紅,或淡水暮色的夕陽紅,對商品銷售更有幫助。

孔繁芸透露,學學文創規畫成立台灣文化色彩研究平台,並成立色彩部門,除了與國內數十個單位合作,還透過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幫助,取得日本天理大學博物館有關台灣原住民館藏的圖庫,這也是台灣首例。

經紀人協調 數位化延續

今年是數典國家型計畫最後一年,孔繁芸指出,未來雖然數典計畫結束了,但仍會協助博物館和業者,因為數位典藏對國內文化教育打底工作有很深的影響力,像木田工場和海生館合作的繪本《螃蟹過馬路》已有國際知名度,參加法蘭克福、東京書展參展,透過出版業者看到數位典藏影響力。

要促使文創發展更多元又平順,孔繁芸認為,未來應有一個經紀人角色,了解博物館和業者雙方的需求,針對問題做協調,因為業者不了解博物館的規則,雙方溝通有差異,若透過一位經紀人,可以協調出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孔繁芸語重心長表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即將熄燈,多年來數位典藏已做出有規模的資料庫,不應該因計畫結束就停擺,尤其是對於偏遠地區的博物館,令人擔心會不會因為典藏計畫告一段落而缺少動力,希望國科會可以繼續重視並支持數位典藏的重要性,因為這是對文化和教育都有重大意義的工作。


孔繁芸小檔案

現任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規畫師,擔任「網路多媒體—核心關鍵人才培訓計畫」研習活動的規畫與執行者,曾是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副工程師。

她的專長是資訊專業研討活動及訓練活動的規畫與執行,舉辦過的重要訓練活動有:「Web Services北美發展趨勢暨應用技術研討會」、「遊戲開發專案管理研習營」,部分內容已收錄為研究所發行的數位教材;還有「EAI企業資訊整合技術研討會」、「有效管理知識資產」、「Embedded Linux技術發展研討會」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