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身於二十一世紀都會,環顧周遭,有多少躁鬱症患者?我們可以發現:當世人愈朝向官能悅樂奔競,其遭受的苦迫愈發深重。於此回顧佛陀當年初轉法輪,由「苦諦」破題的「四聖諦」說法,顯得格外鮮明。
避苦趨樂本屬人類常態,也正因為迴避、不願正視,心靈的究竟解脫乃成為不可能。如果依佛陀的教示,原來他所謂的苦,不只限於一般老、病、死等「苦苦」,就連人們爭相執取的快樂,也屬於必得幻滅的「壞苦」。尤有甚者,是當人們因樂受生貪、因苦受而生瞋、因不苦不樂受兒生痴,如此在生命輪轉間不斷加深層疊纏縛的煩惱之苦。
受此「行苦」挾持的人,若不能從自心反省,卻一昧把苦難的責任推給外界,就成為今日社會不寧的實況了。剖示世間苦難的真相,佛陀三轉苦諦:首先得正視苦──認知「這便是苦」;其次,不畏親自體驗種種苦──「應遍知苦」;而後在安忍苦痛生滅間,知苦的本質非我而無執取──「已知苦」。
同樣的,依「八正道」修行滅苦,以「戒(正語、正業、正命)」入於緣起世間;藉「定(正精進、正念、正定)」觀照並處理苦的生滅,如此增益生命之「慧(正見、正思惟)」,經無常而證無我,便能隨緣解縛、順向於涅槃解脫之道了。
佛陀兩千五百年前的第一堂課至簡而微妙甚深,是日後無數佛教法門的源頭;每每回顧,都令人釐清種種生命之惑。
心懷感恩,我繪就佛陀當日在鹿野苑,向五沙門初轉法輪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