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半信半疑的開始拜讀這位「賭贏」我的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讀後感。她寫說:兩年前,她在外婆家發現了三本我的書,分別是《第三代青春痘》還有《我曾經那樣倉皇失措的想著你》及《企鵝爸爸》。哇…外婆家。這簡直是太刺激我的三個字了,雖然我的兩個孩子剛剛才結婚,當我聽到別人說:「恭喜啊你準備當阿公啦!」我都沒當成是「讚美」的話,反而一再提醒著我說:「認了吧,很老啦。」
她說最吸引她的是《企鵝爸爸》這本書,因為封面有一隻可愛的小企鵝在畫畫。後來他看了這本書,才知道我是個「很關心家庭的爸爸」,對孩子「充滿溫馨及愛護。」也是個願意「傾聽孩子聲音」的爸爸。我相信她是真的「看到了」這些書。
這篇遲來的「讀後感」讓我回憶起十多年前我在家工作時,陪伴孩子成長的許多時光。我曾經陪著讀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去誠品畫廊,看到畫家王攀元的畫作,也陪她完成了寒假作業,我將這篇女兒的讀書報告交給畫廊,希望能轉給王攀元先生,許多年後在王攀元的自傳體書上我讀到了一段描述,他竟然對於當時沒有回信感到自責而耿耿於懷,讓我覺得他真是個性情中人。我也曾經鼓勵在讀小學時不斷被否定的兒子參加報紙上的妖精的故事徵文,我還在兒子第一封的投稿信中偷偷夾了一封信,請求編輯高抬貴手只要發表一次就好,沒想到兒子後來成了這個長期徵文的長期小作者。這一刻,我忽然想到,也許這篇報告和寫信給我的行為,都是在她的父母親鼓勵下做的,那我是不是也該給「用心良苦的」父母親來個鼓勵和回報呢?就像當年那個編輯對待我兒子一樣呢?
她繼續寫說,後來她又接觸到我的小說《第三代青春痘》,她還特別舉出其中一篇〈老媽的初戀情人〉中的一句話:「連著好幾天老媽看到我時都忍不住笑了起來,好像看到她的初戀情人一樣。」她說:「一篇文章的結尾如果是這樣,那還真是吸引我,有種淡淡的書香又有種會讓人一直回想的感覺。」我的文章會讓她聞到淡淡的「書香」?這倒是第一次聽說。她又說她最近去圖書館逛逛,借了幾本我的書,看到了《大小雞婆》。她寫說:「小雞婆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女生,不僅如此,她往往能靠自己解決問題。」她又舉出另一本書《臭企鵝vs.大屁股》。她寫著:「這本書談的又不一樣了,是針對小野老師和李中的親子關係。兒子考駕照,小野老師也跟著去考,因此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因為兩人的駕車老師都不一樣,所以兩人上課的方式、見解都不一樣,而產生了雙方不同的駕車方式。」最後他的結論是:「我發現小野老師寫的書大多是探討家庭親子關係的主題為主,所以我們讀者很容易踏進小野老師的世界裡,這讓我好羨慕小野老師有個這麼有趣的家庭!」
這篇讓我輸了這盤賭局的「讀後感」,讓我發現自己已經擁有「第三代小讀者」了,他們已經要透過在「外婆家」才能看到我的書,而且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她將會是未來第一屆接受「十二年義務教育」的「幸運者」(或是白老鼠?)!也是在媒體熱烈討論「八十後」的年輕族群之後默默登場的「九十後」。他們現在都還是小學生,但是十年後他們就陸續要從大學畢業了呢。接受「十二年國民義務」長大的孩子會是什麼樣子呢?我決定好好替她寫一篇「寒假作業」,感謝她將訪問對象「設定」了我,那可真是我的榮幸。第二天我立刻給了她一篇超過一萬字的報告,還不包括五千字的附件。那是一份我專門為她一個人整理的有「博士論文規格」的報告。(本專欄每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