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颳起「林來瘋」(Linsanity)熱潮以來,許多人總在問:「台灣培育得出林書豪嗎?」結果人人看法都一致:「不可能」。
日前出版《醫者》(寶瓶文化)的台大醫師黃瑞仁曾在新書引言〈轉動熱情〉中提到兒子黃訢,就是一例。一個從求學到就業一路走來順利的醫生爸爸,看著兒子在台灣的升學制度下反抗碰撞長大,如今在美國為心愛的籃球轉動著熱情,他感觸特別深。
「究竟要讓他留在台灣,留在這個升學體制下認命,苦個幾年再去做想做的事;或者是小小年紀就送他出國念書呢?」當時黃醫師和太太不斷地與兒子開家庭會議討論,最後他們決定在黃訢七年級時,送他進入美國東岸一所學校。與林書豪不同的是,林家是移民家庭,父母都在身旁用心守護,黃瑞仁夫妻則是放膽讓兒子一個人到美國獨立奮鬥,兒子卻因此迸出許多連父母都想不到的生命火花。
其中包括黃訢自己闖關考進籃球校隊,成為學校裡第一個進入校隊的亞洲人。有一次黃訢準備要去校際比賽前,開心地打電話跟媽媽說:「媽媽,以前總覺得NBA遙不可及,現在覺得離NBA很近了。」媽媽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高中校隊出去比賽時,都會有一些球探在旁邊看,那不是離NBA很近嗎?」打完球後,他又打電話來跟媽媽說:「媽媽,NBA真的離我們好遠。」原來是那場球他輸得很慘。
黃太太坦言,因為運動這條路大家都不太熟悉,所以當兒子心中只有一個目標──打球時,對他們來講是很大的SHOCK,甚至認為窒礙難行,一開始很難接受,用「想當然耳」的想法跟他說:「你想要在國外打球,但有很多先天的限制,後天的不良,能夠跟外國人競爭的本錢真的很少。」
黃訢聽了不以為然,認為父母親都只是用東方人的角度來看,為什麼不讓他放手去做?為什麼不讓他試探一下可能性?他說:「我可以照你們想的,讀書考試,進大學某個科系,然後畢業,成為一個上班族,可是我不想只是這樣,我想每一個時刻都能夠當一個『盡其在我』的人,籃球是我的最愛,沒有它,我就不是我了……」
幾年下來,他們看到孩子不再像以前毛毛躁躁,不會任性要求要這個那個,且不斷用溝通方式讓父母知道他為什麼要打球?他能夠做什麼?他現在已經做到什麼地步?他尋求怎樣的成長機會?一次又一次,溝通過程中有很多次意見不同時,會有爭執,會有不愉快,但他總是不放棄溝通,他說:「我一定要你們了解我,為什麼我要那麼做!」
去年暑假,黃訢到維吉尼亞州參加為期三周的籃球訓練營,他告訴爸媽:「如果你們來看我的訓練過程,會發現這裡的訓練營可能比台灣的軍隊訓練還痛苦,說它是魔鬼訓練營也不為過,可是我就是熱愛籃球,雖然體能上是很累,但這樣的訓練是有必要的。因為熱愛它,所以不覺得累。」
黃訢能不能打進NBA已經不那麼重要,他讓為人父母者認真思考:一個十來歲的小孩那麼堅持要走自己的路,沒有人知道他究竟會走到怎樣的地步?與其讓考試和成績來決定他將來要做什麼,為什麼不讓他放手追求?他也許還是會峰迴路轉,找到另一條人生道路,至少在每一個關鍵時刻,他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想要什麼。面對孩子的成長,父母唯有學習等候。
林書豪享受打籃球的過程,黃訢亦然。但這樣的享受過程,台灣的父母有耐心學習等候,並且不論結果嗎?
(本專欄隔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