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過招】伴讀? 絆讀!

王瑞琪(心理諮商師 |2012.03.08
1930觀看次
字級

很多家庭是由母親每日「伴讀」,陪伴孩子讀書;儘管我並不贊同伴讀的教育方式,但這的確是許多媽媽們花費最多時間的工作。不過我要問了:假如真要伴讀的話,為什麼爸爸不能來扮演「伴讀者」的角色呢?孩子明明是兩個人的呀!

為什麼我不贊同父母花時間伴讀呢?這不是父母表達關心孩子學業最普遍的方式嗎?我當然有我的想法。

首先,很多家長陪伴孩子做功課,是希望能收到「家教」的功效,但事實上,這樣做不見得有幫助,孩子們反而容易產生依賴:「爸爸,你看我這樣寫對不對?」、 「媽媽,這個造句我想不出來耶!妳幫我嘛!」只要有一次你忍不住「出手」了,孩子們就很難抵擋「請爸媽幫忙」的誘惑,最後讓你幫也不是、不幫也不是,很可能自己先氣個半死!

「伴讀」往往會花費父母相當多的時間,因而壓縮了其他能和孩子優質相處的美好時光,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惜。而且,無論父母怎樣提醒自己不要發脾氣,大部分的父母還是會在孩子問問題時被激怒:「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

這其實一點都不奇怪。父母對子女免不了有所期待,當教導混雜了這些期待的時候,自然就會有情緒。倘若您一直都在伴讀,然後也常常懺悔自己脾氣不好,現在,請你原諒自己吧!只要從此改變伴讀的做法就好,不必再自責了。

「伴讀」除了容易讓孩子們養成依賴的心理、也容易使父母發脾氣破壞親子關係之外,我還很在乎這件事的象徵意義:倘若你比孩子更在意他的學業,那他何必在意呢? 孩子們很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我讀書是為了父母,而不是為了自己。」這、這、這,這怎麼行呢?父母不是希望孩子們對自己的學習有責任感、要把自己的學業和生涯規畫當一回事嗎?倘若你比他們還在乎、你比他們還要著急,那麼,他自己何必在乎或著急?天塌下來還有爸媽頂著,不是嗎?

最後,我有個很務實的理由不做「伴讀」,甚至不做「家教」:現在的課程跟我當年讀的很不一樣(有時候甚至連發音都不同),很有可能我好心教孩子,卻教錯了, 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孩子在學習上有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回學校問老師。倘若老師發現很多學生問同樣的問題,說不定會檢討自己的教法,或在課堂上做補充教學,那不是更好嗎?

因此,孩子們小時候把聯絡簿、功課、考卷拿來讓我簽名時,我真的就只是「簽名」而已,絕對不去更改孩子寫的東西。我不認為有必要去「檢查」孩子的作業(老師們請不要罵我),因為我覺得,孩子的作業若經過我的校對和修改而拿到高分,那個成績就變成是我的,不是孩子的,實在沒有什麼意義。假如孩子因為這樣「平時成績」受到影響,沒有辦法在整個學期名列前茅,那也沒關係,因為,我一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學習」,而不是「成績」。

再說,假如每一個家長都幫孩子更正了,老師很有可能沒發現許多孩子共同的問題在哪裡,原先該做的補救教學就沒有機會做,這不是更令人扼腕嗎?

綜合以上我的理念,我不伴讀,也不幫孩子訂正功課,我只陪孩子玩耍。我認為「伴讀」根本就是「絆讀」,反而可能成為孩子的絆腳石。偶爾,假如我提早做完了家事,看到孩子還在做功課,我也會拿一本自己的書,陪在孩子身邊靜靜地讀,但我不會去檢查孩子正在做的功課,更加不會拿著橡皮擦「隨伺在側」、要求孩子寫得更漂亮一點。

我常跟朋友開玩笑說,我是個很懶惰的媽媽;不過,現在看來,我的「懶惰」反而造就了孩子們的認真負責。我很高興我沒有去幫孩子擔負他自己該負的責任。

當然,我的經驗不見得適用於每一個人,我只是提供自己的想法給大家做個參考,要不要伴讀呢?還是請您自己做決定囉!(本專欄於每周四見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