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 的學佛之道

慈容 |2012.02.19
1074觀看次
字級

學佛,就是學習佛陀,無論是出家或在家,首先應該清楚的就是自己學佛的目的,也就是為什麼要學佛;道,就是方法,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目的。

有人學佛是要做佛,有人學佛是受佛陀的慈悲所感動,有人驚歎佛陀的智慧,或是欣羨佛陀的神通,有人是希望像佛一樣相好莊嚴,乃至辯才無礙,無論哪一種目的,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因此,發心學佛的人,不能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佛,清楚自己的發心、動機,接著才問如何學習,以及實踐的方法,這是幫助自己成就佛道的必要過程。

學佛行佛

無論是哪一種發心,哪一種目的,要學佛,就要能行佛,也就是行佛所行,像佛陀一樣立身處世;佛陀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切實行佛,就要不斷地提升自己和擴大自己。真心學佛的人,必然會努力行佛,因為只把「學佛」當成口號,是不會有所成就的。

還有些人,把學「佛學」當成了學「佛」,這也是偏差的,佛陀一生說法的目的,是要啟發大眾能夠成就佛道,若僅僅把這些教法當成「學術」來研究,最多只能成為世間的佛學博士,而無益於證悟實相。

在家居士發心學佛,要如何行佛呢?星雲大師於〈自覺與行佛〉裡開示了十六個要點:

一、慈悲喜捨是行佛;二、救苦救難是行佛;三、奉獻服務是行佛;四、義行仁道是行佛;五、端正身心是行佛;六、生活密行是行佛;七、尊重包容是行佛;八、與人為善是行佛;九、慚愧感恩是行佛;十、吃虧委屈是行佛;十一、忍耐接受是行佛;十二、四不壞信是行佛;十三、與時俱進是行佛;十四、胸懷法界是行佛;十五、同體共生是行佛;十六、佛化人間是行佛。

這些行儀都是佛陀一生所示,佛弟子們都應該要自我勉勵,能奉行於生活中。

師法典範

在佛陀眾多的在家弟子中,有幾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典範,像是博施濟群的給孤獨長者,他是佛世時的大護法,為人稱著的事蹟之一就是以黃金鋪地,向祇陀太子買地修建「祇樹給孤獨園」供養佛陀,進而影響了太子學佛;頻婆娑羅王不但皈依三寶,護持僧團更是不遺餘力;勝鬘夫人以至誠心感得佛陀現身開示,當下皈依後,又獲佛陀授記未來成佛,佛號普光如來,她為表明心跡,更為利益有情,發願受十大受,行儀早已超越了世俗,成為世人所效法的聖者。

此外,還有捨己救群的摩訶男,他在琉璃王攻打釋迦族時,自身投河並綁在河底巨石上,以換取琉璃王暫停屠殺,讓人民得以逃生,雖然犧牲了生命,卻感動了琉璃王,停止一場因仇恨所引起的殺戮;勞作養親的難提波羅,受持五戒、八戒之後,為了能持守清淨戒正命生活,並兼顧孝養父母的責任,以撿拾殘土製陶販賣為生;龐蘊居士一家人則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之中,這些都是在家學佛的典範。

發大乘願

人間佛教重視僧信二眾的平等,這個平等不只彰顯了佛性平等的深意,更在於僧信二眾能互為助道因緣,讓佛法更廣泛的普利世人。就像佛世時,從妙喜國應化到人間的維摩詰居士一樣,雖現長者身,但實是一位大菩薩。維摩詰居士向世人示現了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學佛,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之中,讓家庭美滿、眷屬和樂、事業成功、護持佛教,發揮影響鄉里與社會得以淨化並向善的力量。

四大菩薩中的觀音、文殊、普賢也都是現在家相,這都在勉勵在家居士,學佛行佛當發大願,不單只是照顧一家一族,更要進一步把慈悲喜捨普施給社會大眾,本著大乘菩薩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精神普濟社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