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梁清秩
談到修持,不少人認為住山、閉關的人最有道行,因為他們覺得唯有這樣才能獲得解脫、證悟。其實,佛陀在《雜阿含經》中早已明示:「先知法住,後知涅槃。」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我們身在塵世,與一切諸法互為緣起,不從這人間萬法裡契悟真如,還要向何處求得解脫呢?
姑不論獨居修行之不易,走出山林、步出關房之後,仍需面對萬丈紅塵裡的人事地物,最重要的是,心永遠跟隨著我們,只要心未清淨,無論行至天涯海角,一樣是煩惱重重,窒礙難行,遑論悟道證真!
因此佛陀重視人間的修持,其所揭櫫之法門,從悲智雙運到止觀並重,從三增上學到三解脫門,從懺悔發願到回向菩提,從信願念佛到嚴持淨戒……無一不是在對治吾人這顆紛亂忙動的心。
星雲大師融古匯今,將這些法義進一步歸納為言簡義賅、且隨時隨地皆可運用萬端的八項德目,並以之作為佛陀紀念館八塔的名稱,即:
一教,指一個人間佛教,也就是說,不論你是皈依佛教哪一宗、哪一派,都應該在一個人間佛陀之下,實踐人間佛教的義理,才是佛法之正道。
二眾,指僧信二眾,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不可偏廢。佛教行者,不論你是出家僧眾或在家信眾,苟能彼此尊重,互相合作,不僅一己之修持得以增進,「佛光普照三千界」也是指日可待之事也。
三好,即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此亦〈七佛通戒偈〉所謂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看似簡單,實則如鳥窠禪師所言:「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尤其世道艱險,人心難料,如何在榮辱得失、稱譏毀譽中,以平常心面對,而不迷失自我,更非易事,而這也正是人間修持的可貴之處。
四給,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於擁有,而在於布施。布施不一定需要很多的錢財,只要經常實踐「四給」,不僅能為你帶來善緣好運,更能從中領悟真空妙有的真理。
五和,即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今天全球各國都在努力復甦經濟,但經濟的強弱不僅在於國民所得的數字多寡,更在於全國人民的和樂感受。最重要的是,「和」非外求可得,而必須從一己做起,進而擴及家庭、人我、社會、世界。唯有人人秉持如此之共識,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六項成就佛道的要素裡,般若是其他五度之前導,也是佛法不共其他世法之處。般若,簡而言之,即緣起中道之智慧,主要體現在自他不二、物我一如的關係之中。
七戒,即戒菸毒、戒色情、戒暴力、戒偷盜、戒賭博、戒酗酒、戒惡口,乃本於佛制五戒──不殺生、不竊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之「不侵犯」精神,而賦予現代之意義。凡切實奉行者,現世生活安樂,無囹圄之災,來世惡道除名,享善報之樂,薰修日久,更能除惑破障,徹見真如。
八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條通往涅槃寂靜的真正道路,不僅含攝清淨身、口、意業的準則,囊括戒、定、慧三增上學的要義,更是人間生活不可或缺的指南針。
佛陀出生在人間,出家在人間,修行在人間,證悟在人間,說法在人間,因此他所開示的修持法門也都是具有人間性。盼望大家都能將這些法寶帶回你的家裡,帶給你的親朋好友,帶到你的工作場合。祝福大家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