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國債下月到期,國會通過新的撙節方案,公務員將裁員兩成、基本薪資調降兩成以上。勒緊褲帶過日子的苦惱,導致數萬民眾上街抗爭,爆發縱火、搶劫等亂象。
希臘通過撙節措施,是要換取國際紓困貸款。政府聲稱若要不破產,就得接受紓困,並承受數年艱困。希臘財政部長指出,只能在「壞」和「最壞」擇一。
新閣揆陳冲強調「民富國強,眾安道泰」,認為人民有錢,國家自然強盛,如果人民安心,世道自然順利。希臘民不富、國不強,人民不安心,暴亂乃屬必然。希臘從前年尋求紓困至今,一再緊縮財政,民眾還可以撙節到什麼程度?
希臘總理表示,撙節可以「為經濟改革和復甦奠下基礎」,否則希臘將陷入更慘痛的災難。但經濟學家早已指出,嚴苛財政緊縮反而是復甦的絆腳石。
解決財政危機,政府能做的包括減少支出、提高稅負及通貨膨脹。減少支出代表少做事、少建設,提高稅負就是提高企業經營成本、降低人民所得,這都會削弱產業競爭力,使經濟成長遲滯或退步。
希臘若要避免成長動能的減弱及經濟惡化,財政刺激是唯一途徑。但從「歐豬五國」蔓延的債務危機,迄無停止跡象,繼希臘之後,義大利也岌岌可危。歐債危機必然影響世界經濟,各國莫不戰戰兢兢。
行政院因應歐債問題,今天將召開「因應國際經濟小組」會議。財經高層看法不同,有人認為希臘緊縮財政,只能解決短期問題。有的較樂觀表示,歐債危機已適度控制,美國開始復甦,大陸經濟保八沒問題,台灣成長率也有望保四。
但是,希臘如果只是壓縮支出,不能增加出口,只能不停地「省錢」,二十年也難翻身。整個歐元區國家,也得花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超脫困境。
歐洲、美國對歐債問題的解決方案,看法也不同,有的認為要增加支出,有的認為要控制支出,先度過難關,才有機會解決問題。各國觀點莫衷一是,原因可能還在於歐元區本身的存在價值。
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當年反對成立歐元區;如今發生歐債危機,人們彷彿可以聽到她說:「我早說過。」柴契爾的財政觀點很簡單,屬於「家庭財政論」,即家庭主婦都知道要量入為出,不能寅吃卯糧,因為「最終得付帳單。」柴契爾的「家庭財政論」當然不完美,但她對歐元區的看法也許不無道理。
對希臘及歐豬五國來說,國家的幣值與國內經濟情況差這麼多,是難以解決的結構性問題。強勢歐元無助於解決歐債問題,但變成弱勢歐元也非其他強國所樂見。
希臘必須以歐盟及國際貨幣基金提供的紓困貸款償債,否則勢必倒債,並實質破產,這將危及歐洲金融穩定,甚至造成歐元區瓦解,歐元區恐怕不可避免要面臨重組。
國內看待陳揆的「民富國強」施政願景,看法也分歧;但若如希臘這般國不富,民也富不起來,也許齊頭並進,是可以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