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不僅在軍事上企圖以新的戰略部署包圍中國,同時也在貿易和人權問題上掣肘中國;但又不得不與大陸進行合作,雙方處於既競爭又合作的態勢。此際,大陸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美國,他將此行定位為「增進共識、拓展合作與加強友誼」之旅。
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去年一月訪美時,與美國總統歐巴馬達成「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的共識。不過從去年年中之後,美國又大幅調整亞太戰略部署,除了展現「海空一體」的軍事對峙局面,又提出「泛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抑制「中國崛起」的意圖十分明顯。
針對中美貿易問題,美國在習近平訪美前夕,提撥二千六百萬資金,成立一個「跨機構貿易執法中心」,調查中國傾銷美國的各項貿易行為。歐巴馬在會見習近平時也表達了在平衡美中貿易方面,希望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最近德國總理梅克爾訪問大陸時,也向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達希望援助歐盟之意。中國經濟崛起已經是世界不可忽視的力量,相對的,它也要肩負起國際責任。
大陸的政要訪問美國時,不可避免的會被質疑中國大陸的人權問題,習近平抵達華府時,國會和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則正舉行一場人權聽證會,歐巴馬會見習近平時也不諱言美方會持續關注人權問題,因為這對雙方發展十分重要。習近平也以「人權問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回應歐巴馬。大陸長期以來就不喜歡美國人以自己的標準對中國的人權問題「指指點點」。
習近平此行還拜訪了五角大廈,會見國防部長潘尼塔和參謀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潘尼塔希望與中國攜手「建立公開、透明與共同參與的區域新秩序。」習近平只是禮貌性的感謝潘尼塔對中美軍事合作的支持,並希望能進一步深化信任,加強合作,不會在這樣的場合上討論雙方軍事戰略部署問題。
中美關係的確是「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雙方只有在互信的基礎上先解決彼此的貿易磨擦,進一步發展合作關係。就像習近平說的,中美兩國建設新的合作夥伴關係非常重要,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開創性工作,既無先例可循,也沒有經驗可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或「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中美關係複雜,既合作又競爭,面對中國崛起,美國心中難免百味雜陳。中美之間有待取得共識之處有很多,核心問題是雙方要對亞洲總體的安全態勢達成共識。習近平還以一首歌的歌詞比喻中美關係的前景,「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言下充滿著自信。因為習近平的諸多背景,包括他對美國、台灣問題的了解,以及他在黨內的光環,所以此行不無收穫。
習近平目前只是備位元首,不可能就實質性的議題和美方達成協議或是簽署任何的協定,只是例行性的在接任前訪美,加深彼此的認識,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一般認為,習近平此行使美方消除對於中國的不信任感有所助益,也是雙方提升戰略合作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