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晚睡晚起的我,這陣子為了陪媽媽去運動,不得不調整作息,成了早起的鳥兒。
說「早」,其實我們大多是六點多鐘出門,相較於天一亮就出門的人,已經晚了許多。這也是我苦苦相勸的結果;要不是我再三勸告媽媽:「冬天天氣太冷,太陽沒出來之前最好不要出門。」堅信「人活著就要動」的媽媽,可是五點多鐘,就打算要去運動了。
從家裡走到常去的公園,有一段不短的路程。上了年紀的媽媽去的時候腳程多半不錯,走起路來不但挺有精神,還會一路忙著跟人打招呼。
媽媽打招呼的對象相當多;隔壁鄰居、經常見到的熟人,固然都是她招呼的對象,連站在路口負責維持交通的愛心媽媽們,她也一個個向她們道早安。
頭一次我還很訝異,她怎麼會連愛心媽媽們也認識,她卻告訴我:「我不認識她們,但我很尊敬她們。」原來,媽媽是因為尊重才主動跟她們打招呼。
也有些人,是因為彼此招呼久了,變成了朋友。有年輕人見面就跟媽媽說:「婆婆早」,也有原本板著臉的老先生,因為媽媽笑瞇瞇地說:「早」,臉部線條放鬆了,也用閩南語回應媽媽一聲早。
快到公園時,遇見了一位騎單車的老太太。老太太爽快地跟媽媽打招呼,一面問媽媽:「今天是女兒陪妳啊?」媽媽應完聲後讚美了一句:「妳騎車的樣子很帥哦!」老太太卻跟媽媽說:「是啊,我從背後看只有十八歲,正面看才是八十歲!」老太太笑著騎車走了,媽媽才告訴我,那是住隔壁巷子的孫媽媽 。
在公園邊走完一大圈,媽媽有時會興致勃勃地在早市攤販處買些菜,有時,也會因為頭一晚沒睡好,體力不支,得坐下來休息一會兒。這時,我就會趁她休息的時候趕緊去選些蔬菜、水果。
回家的路程,通常會走得慢些,一來是因為媽媽的元氣耗得差不多了,沒辦法再快步走;二來,我一手提重物,一手扶著媽媽,也走不快,因此回程總是在陽光下緩緩邁向家門。
這時,馬路上車輛漸漸多了,人們的腳步也愈來愈急促,偶爾還會看到等不及燈號轉換就急忙闖紅燈的機車騎士。我知道,早晨那個悠閒美好的世界已經結束了,想要再重回那個世界,只有等待明天了。
(本專欄每周二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