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食材的把關,可謂是餐桌源頭的把關。因此農、林、漁、牧等農產品從生產環境、田間管理方式、專責單位的檢驗到運輸過程的保鮮,環環相扣,都必須無縫接軌,產品安全才有保障。也唯有「食材」安全了,才能進一步要求「食品」的安全。
從作物的生產環境談起,農委會近期啟動「作物健康管理服務團隊」,以攸關國人日常飲食的大宗作物及藥檢不合格比例較高的三十項作物為重點,包括水稻、短期葉菜、敏豆、皇帝豆、豌豆、豌豆苗、花胡瓜、青蔥、小果番茄、茶及杭菊等,導入整合性標準管理方法,要輔導農民生產安全又好吃的農產品。
所謂健康管理即是在「吉園圃」的基礎上強化安全用藥輔導,強調作物栽培須與環境發展共榮的關係,由環境的健康來創造作物的健康,進而增加作物對病蟲的抵抗力,再配合生物防治或非農藥防治,以達到少用或不用化學農藥的目標。
為確保農產品上市前的衛生安全,每年均會執行田間及集貨場農作物及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工作,平均每年抽驗蔬果一萬件以上,並規畫提高風險地區農產品抽驗工作,亦將加強農藥使用管理、農民安全用藥教育及辦理農藥延伸使用範圍等工作。
在動物禁藥監控管理方面,防檢局針對肉品市場及屠宰場抽驗,每年約抽驗兩萬多件,去年十一月起,加強畜牧場端豬隻抽驗頻率達每月一百件;動物用藥品製造與販賣的查核及查緝,每月也提升為三百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