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的冬陽,覆照在佛陀紀念館樟樹林滴水坊弧形建築,照得每個角落閃閃耀耀,似池中的一彎明月與暖陽相互輝映,清澈而明亮,一如進入滴水坊、接近佛陀的心情。
源於「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典故,滴水坊因此得名。樟樹林滴水坊不設定價,用餐者隨喜結緣。樟樹林滴水坊主任覺具法師說:「這是秉持大師『眾生相互護持』的理想,不論口袋是否有錢,都能走進來,讓有錢的人請沒錢的人吃飯。」在無形中,散播人間佛教的精神;從日常生活裡,便能揚善,彼此幫助。
總面帶微笑、說起話來溫雅親切的覺具法師強調,要將佛教在飲食間引入生活已是相當大的挑戰,大師又要他秉持「積極但低調」、「弘法卻不能說法」的原則,剛開始可難倒他了。
「在摸索過程中,我了解大師『給』的哲學。」覺具法師指出,所謂以「無」為有,以身教弘法,即是把滴水坊當成「家」,將顧客當成是朋友,以招待朋友的心意相互關懷,自然能做到「不用說法,亦能弘法」。
滴水坊的每一樣菜餚,從配色、盛裝到擺盤,都極為用心,卻不刻意雕琢、繁複,簡單卻不失美感,就視覺而言,映襯著室內戶外的雅緻,足以怡情益性。
使用食材以當令、當地為主,採用新鮮、天然、健康的食材,避免過度加工,除採購外,也有許多鄰近的信眾、在佛館服務的義工,會把自家種的蔬果送來,幫助維持收支失衡,也因此,菜色常因臨時加入的食材而做變化,每每有不同的驚喜。每一口菜餚滿含捐贈者的溫暖和製作者的巧思,覺具法師說:「就如叢林生活般,大眾供養什麼,我們就煮什麼,大眾就吃什麼。」
滴水坊所供應的主食多傳承自星雲大師,並堅持要原味、單純、道地,並訂下標準操作流程。至於配菜,則由店長自由發揮,十到二十幾種小菜,把握著滴水坊的基本精神,每日做不同的變化。
樟樹林滴水坊今年初開幕,沒有廣告,僅靠口耳相傳,過年期間每天便吸引一千五百人來此用餐。「多準備一點飯菜,有以待之。」星雲大師的叮嚀流露著如母親般的慈愛……
環視木質的窗櫺、桌椅,溫潤了疏離的人際;大面窗流洩著外頭的綠意,撫慰著過於忙碌心緒。在滴水坊用餐的同時,漸漸懂得品味慢下來自我觀照的美好,漸漸懂得感謝上蒼與眾生無私的付出…。會看見,人間佛教在此、在人與人之間流轉。
一碗麵的人生哲學
滴水坊每日的菜單中,總少不了麵食的身影。覺具法師解釋,星雲大師早年南來北往,雲水弘法之際,一些盛情的信徒準備如宴席般的豐盛菜餚,大師覺得太鋪張浪費,因而開始推廣「一碗麵的人生哲學」。
無論是佛光麵、胡椒麵或番茄麵,滴水坊的麵食沒有華麗的配料,但湯頭濃郁卻又不失清爽,「用心熬製以勾引出食材原味為麵的靈魂」才是重點。這一碗碗簡單卻令人回味再三的麵,蘊含著大師的人生哲學。
「大師曾說過:『好的料理,不會用太多材料去掩飾其不足』,我也把這句話當作行事指標。」覺具法師以人生為喻,人們好用外在的名聲、物質去點綴自己,事實上,琢磨出美好、原汁原味的自己,才真正雋永,就如同一碗簡簡單單、用心烹調的麵,不但已能飽足,也充分傳達了主人滿滿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