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返回人間,來到了迦毘羅城訪(遍)友童子,只見友童子無言,卻示意善財童子另訪「善知眾藝童子」。
經疏中言,「友」意為遍與眾生,為善友故。善財童子在友童子處雖然沒
有尋訪到任何法要,卻得實無所得法。《文殊指南圖讚》有讚言:
萬里相尋自不言,卻云他得藝能全;
求人忽若渾如此,是我平生豈偶然。
此處〈慈容四十四現〉版畫和偈頌皆與善財童子訪友童子無關,版畫觀音於岩上呈坐姿,頭戴寶冠,雙手執經卷,狀似讀經,有「作文觀音」之稱。
而〈慈容四十四現〉所引用之偈語是佛教廣為人知的「懺悔偈」,原偈為: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禪宗祖師對於「懺悔」一意解釋,「懺」為永斷是非;「悔」為恥心於往犯,公案中,祖師曾用「常啼賣心求般若」詮釋懺悔一意。
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記載,常啼菩薩為欲度脫一切有情生死之苦,勤求無上正等菩提,為了學法、求法、供養法,於是不顧一切,入城將身來賣。
就在這時候,天帝化作婆羅門言常啼菩薩:「我今欲祠天,須人血、人髓、人心,不知汝能賣不?」常啼菩薩聞已,歡喜語報婆羅門:「仁所買者我悉能賣。」
未久,只見常啼菩薩大士右手執利刃,刺己左臂,出血、破髓、剖心。隨後,天帝回復本形,讚嘆常啼菩薩,為法至誠,菩薩所學、所乘、所行、所作,心無厭倦,以堅固願,求般若波羅蜜多,已證無上正等菩提。
菩薩成熟有情,出血、破髓、剖心,觀音作文、友無言,梵音響起……
罪從心起,心滅罪亡
心亡罪滅,人間凡花在靜默中懺悔
人間凡花在枯萎中盛開
人間凡花在枯萎中甦醒
人間凡花供養十方佛、十方菩薩
人間凡花洗去一身繁華,繁華香潔如花
人間凡花夢醒,落盡繁華
人間凡花巧然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