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隨後來到迦毘羅城參訪釋女瞿波,據經典記載,釋女瞿波在過去生中曾為具足妙德童女,並且是高勝樹王城中之太子妃,與威德主太子於百千億劫中,承事供養諸佛,聽法、讀誦、受持。

就在六十億百千那由他劫中的「廣大解佛」出興於世之際,威德主和具足妙德童女得知佛來,即以眾妙寶物供養,並聽如來所開示之「出生一切如來燈法門」。
於法味中,具足妙德童女當下成就「觀察一切菩薩三昧海境界解脫法門」,並於解脫門中,知一切微塵佛剎所有一切如來光明解脫,一切聲聞、菩薩諸三昧神通,一切眾生善根心行、善、惡、染、淨、死、生果報。
《文殊指南圖讚》對此有一段偈言:
因遊法界講堂中,逢見瞿波女不同;
盡說目前千萬事,又云塵劫許多功。
因此,當善財童子來到迦毘羅城的普現法界光明講堂時,瞿波隨即以「圓滿因陀羅網普智光明菩薩行」和「十種承事善知識之法」,做為「觀察一切菩薩三昧海境界解脫法門」之奠基開示善財童子。
〈慈容四十一現〉版畫、偈語與善財童子參訪釋女瞿波關係不大,此處版畫以一荷一葉為中心,白衣觀音於荷中立,並以單腳斜倚之姿佇於荷葉上,荷葉下波光粼粼,邊上有淨瓶一只,瓶上有有一鸚鵡,形成一幅怡然自在之畫面。
而〈慈容四十一現〉偈語作者不詳,內容亦無收錄在相關典籍中,原偈語為:「爾佛細分物與人,猶之(知)吾儒判舜蹠;可憐眾生昧死生,既未能知亦難白。」
偈語中主要是對生死洪流的嗟嘆,這讓我想起一則《阿含經》裡的一段故事,有一天,世尊對大眾說:大海之中有一浮木,隨風漂流;而大海中有一盲龜,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佛問:當盲龜百年浮出海面時,能與浮木相遇嗎?
《法華經》也有「一眼之龜值浮木孔」之喻,譬喻中的「浮木孔」是喻指「佛法」的珍貴難遇;而云云眾生的我們,就如同盲龜或一眼龜,在生死五趣海中漂流,載浮載沉,尋找大海中的浮木孔!
禪宗公案中,也有類似的公案,一日,趙州真際禪師上堂,有僧問:「盲龜值浮木孔時如何?」
禪師說:「不是偶然事。」
又一日,雲門匡真禪師上堂,有僧問:「盲龜值浮木孔時如何?」
禪師說:「老僧叉手去也。」
禪師這下叉手去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