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營養午餐頻頻出包,無論是食用動物禁藥或是蔬果農藥殘留,往往都在檢驗報告出爐前,早被學校的老師、學童吃下肚……。
目前許多學校、廠商皆聲稱採用CAS認證食品,以博取家長安心,但營養午餐食材問題仍層出不窮。若屏除不肖廠商混雜其他非認證食品充數,以及不肖飼養者、栽培者偷用禁藥及未依規定時間採收等因素,究竟團膳廠商所採用的食材應有哪些把關?
以最近發生的營養午餐被驗出肉類含禁藥「氯黴素」,蔬菜有農藥殘留,不合格中食材中甚至出現CAS標章產品來看,團膳業者、食材供應商以及檢測、認證等環節的把關顯然有所疏失。
農委會防檢局表示,在農藥殘留檢測方面,採購者或共同行銷主辦單位都會隨機抽樣檢測,多採行化驗較快速、對特定農藥產生反應的生化檢驗法;而農委會農糧署也會隨機到田間採樣,以較精密但耗時的化學檢驗法檢測,平均每年抽驗蔬果一萬件以上。而近期也針對風險性較高的作物,如豆菜類進行健康栽培管理宣導,並增加抽驗頻度,以防堵漏洞。
在動物禁藥監控管理方面,畜牧場用藥必須有獸醫師開立處方箋,而縣市政府也會不定時抽驗,至於防檢局則針對肉品市場及屠宰場抽驗,每年約抽驗兩萬多件。且自十一月起,加強畜牧場端豬隻抽驗頻率達每月一百件,而養豬戶第一次被查獲違法用藥者,將處新台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且管制其豬隻上市,於半年內每兩個月派員前往稽查採樣送驗,檢測合格後,始得送往肉品市場拍賣販售。動物用藥品製造與販賣的查核及查緝,每月三百場次,經查獲起訴者可處七年以下徒刑及併科四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至於有CAS標章的產品,依規定從產品的原料來源即應有檢驗合格證明,且廠商本負品管之責。此外,加工工廠作業流程、環境、設備及人員教育等都是認證的一環。儘管看似嚴謹把關,然而在層層抽驗下,還是有漏網之魚,農委會仍以針對性項目與藥物加強檢驗,並增加抽驗頻率為主要對策。
冷凍食品類含肉驗證產品自本月起增加氯黴素及抗生素等檢驗,同時增加截切蔬果農藥殘留抽驗頻率及推動蔬果原料契作供應,確保安全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