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寧
一群擔任老闆與大公司主管的朋友們聚在一起聊天,聊著聊著就談起了八○年代後的年輕人。
一位老闆說,她最近應徵新人時,遇到不少一開口就先問待遇的年輕人。面試結束後,她還沒來得及表示意見,甚至有對方先告訴她:「我回去考慮考慮再決定要不要來!」
「什麼啊,是他為了找工作來參加面試,不是我在徵求他同意欸。」朋友苦笑的感嘆:現在的年輕人,怎麼這麼搞不清楚狀況。
「你那還算好呢。我有好幾次面試,那些人不僅一來就先要求不錯的待遇,還直接問我們公司福利如何。」看我們在笑,他又補了一句:「問題是他才剛從學校畢業,什麼經驗都沒有,憑什麼條件要求待遇與福利啊!」
這時,另一位在座的朋友插嘴了:「這些也就罷了,即使開始上班,也常會有人做了幾天就不做。有的不做了還會寫封信來告訴你;有的更誇張,做了幾天後就消失蹤影,連講都不講一聲,而且聯絡都聯絡不到,就此人間蒸發。」
「那薪水呢?總得把薪水要回去吧?」我好奇的問,朋友們卻都直搖頭:這些孩子根本不在乎幾天的薪水,只在乎他們「爽不爽」。反正,找一個起碼的工作很容易,沒工作也還會有父母養。
說到這裡,我忽然發現,我們坐著聊天的咖啡館裡,來來去去一直有不同的年輕女孩拿著手機或照相機在拍照,不管是櫃檯沖咖啡的畫面,或是旁邊的擺設、牆壁上的裝飾,都有人拿它入鏡。
「他們這樣不停的照,是不是回去也想開間一樣的店啊?」有人發問。另一位朋友卻回答:「那倒不一定;想自己開店還算是有野心的,大多數人只是想回去把照片放在部落格上,炫耀一下自己又到過哪裡,玩過什麼,如果因此而引來廠商做廣告,更可以就此賺上一筆。」
這時,我忍不住想起了在國外工作的女兒。當我問她部落格怎麼好久都沒更新時,她只回了我一句:「沒辦法,我忙得連睡眠時間都不夠了,根本沒時間寫東西。」
原來,有不少年輕人,明明大學或研究所畢了業,還是可以不工作,天天以寫部落格為樂;原來,國家公布的失業率這麼高,不是年輕人真的找不到工作,而是他們嫌東嫌西,才會高不成低不就!
八○年代的年輕人,真的都這麼糟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勤奮、有想法、有作為的依舊多得是,但這樣的孩子常會被另一種型態的同世代生拖累。這種情形,我們做父母的能說沒有責任嗎?(本專欄每周二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