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夢想之鄒最為人稱道的特質就是「持之以恆」,他們完成一般大學生做不到的持續課輔,每名義工每周必須挪出兩個工作天教學,每個月還有大大小小自發性的課程、教學、教材檢討會,雖然他們不是集體上山提供教學,而是選擇以都市為據點,協助到平地念書的原住民生學習,卻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除了提供原童免費的學習資源,還成為一個讓自己提前實習並實踐公益服務的平台。
義工作課輔,問題層出不窮:每當新的老師加入,小朋友都很乖,可是一個月後,摸清楚老師的底線,就開始遲到、玩手機、吃東西、耍情緒、不寫作業,老師要花更多心力處理課業外的問題。
學生普遍質疑「為什麼要念書?」有的乾脆說「算了,我就是教不會,請老師不要理我。」這種放棄自己的想法,而義工也在這個時候了解到夢想之鄒持續課輔的用意:「過去的他們多被忽視,所以課輔不只是教學,還要陪伴;義工不只是老師,更像是給他們肯定的兄姐」。
而一般學生使用的教材、題目,對他們並不適用,「例如雞兔同籠的數學,孩子會反駁兩種動物是不能關在一起的,還有雞沒有那麼笨,會被抓起來;而題目提到假設爸爸給了一千元……,他們又有意見,說爸爸不可能給那麼多錢。」
市面上的教材普遍太難,這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大學生乾脆自編教材;有了教材還不夠,他們想知道孩子的學習狀況,所以又透過前、後測去評估;英文科也如法炮製,義工將教育部公布的兩千個常用單字,依照難易度設計出初、中、高級的讀本。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二年級的鄧婉婷與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的鄧婉均,是雙胞胎姊妹,兩人就是夢想之鄒的課輔班底。鄧婉婷說:「服務教學是更深層次的玩樂,比如『把死板的教育玩活』,所以大學生花時間投入志願服務,不見得就喪失了生活樂趣,反而提前實習課本上學到的理論。」中正心理系的蕭方愉與嘉義大學教育系的李婉綺說:「對平地人來說,接觸山裡文化就是一種新的玩法,對未來就業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