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中原大學成立的琵雅山服務工作團,為桃園復興鄉的部落建設與經濟,有很大的貢獻。成立琵雅山的契機,卻是因為學校教官艾昌明,六年前到原鄉去,觀察到高經濟作物水蜜桃,居然過剩到路邊的雞都不吃,細問得知原民不懂行銷,以致多數水蜜桃滯銷,他與學生討論,是否透過網路行銷的設計,改善當地原民的生活?一直協助到農民有自己的銷售客戶、會使用部落格後,又開始思考,還能再做什麼?於是發現孩子有課業輔導的需求。
部落孩子學習進度落後,上了國中依然寫不出注音符號,還有很多錯字,因此團隊招募了大專課輔義工,但孩子卻翹課去幫父母採收水蜜桃,加上學習容易分心,最後義工變成了陪玩的角色。校方要求需長期而持續的課輔,但有自己課業與生活的大學生不可能配合,所以校方婉拒再有義工間段式地上山服務,一時琵雅山團隊被當作「麻煩製造者」,任誰心裡都不好受。
不過艾昌明沒有放棄,本來要用遠距教學的方式改善時間與距離的問題,卻在部落孩子坐不住的特性下宣告放棄,正巧一位校長向他提及,也許能改造廢棄教室為情境模擬的空間,吸引孩子學習並當安親班使用?發現問題有突破點,艾昌明立即號召一百一十名學生義工去打造希望教室,桃園扶輪社更捐一百萬元作課輔基金,讓學校能在部落招募陪讀老師,解決所有問題;這個巧思獲得各方認同,已有九間學校在籌設希望教室。
琵雅山服務工作團隊員林南宏說,當團隊和到外地念書的山地孩子聯繫後,發現他們也想回山上做志願服務,所以促成艾昌明規畫一連串的改造與活動,林南宏說:「孩子本來一放學就會聚在一起喝酒、泡網咖,現在卻喜歡到希望教室去。」林南宏認為,遇到瓶頸,團隊卻不放棄尋找服務方式的理由,是體悟到自己擁有的資源太多,相對弱勢而言,生存、經濟、讀書都不是理所當然可獲得的,因此想盡力為他們改善。
林南宏大學一年級上過艾昌明開設專門為偏鄉學童架設雲端科技、縮短城鄉數位落差的課後,大三就正式加入琵雅山團隊,他認為團隊最大的特色是,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學以致用,例如資訊工程學系可以架設網站與平台、企業管理系幫忙行銷農民蔬果、資訊管理系居中協調、室內設計系改造廢棄教室、外文系翻譯觀光導覽文字等,成果豐碩,團隊也拿到青輔會補助的長期認養點服務計畫。
艾昌明說,跨科系合作,造就許多可能性,例如企管系擅長行銷與管理,卻因為安排到山上與村民生活兩天,六十一個學生就能了解各部落的景觀特色和文化,然後架設十個村落的網站,如羅浮村有羅浮雙橋、拉拉山有水蜜桃。
而讓艾昌明以一個教官身分,讓琵雅山受到學校、部落和青輔會的認可,他表示是受到中原資管所教授劉士豪與新北市研考會主委吳肇銘的鼓勵,並延續老師作公益的善行,此外,室內設計系和外文系的老師聽了琵雅山的故事後也很支持,公益行動瞬間變成了「好康大分享」。林南宏笑說,教官上一個班的課,就能有一個班的義工,學生還是搶著選課。
艾昌明現在還擴大團隊的組成分子,納入清雲科技大學和新生醫護管理專校的夥伴,以維繫不間斷的熱忱,改團隊名稱為「愛與祥和服務工作團隊」。他說未來想再成立可移動式的數位服務車,讓低收入戶尤其是新移民子女得到學習機會;他相信「只要孩子肯學,即使我們無力改善他們的家庭結構與社經地位,都有可能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