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六十六屆台灣光復節。這個節日,多年來幾乎已經從民眾的記憶中消失,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若由此刻國內文創與政治兩個領域中的大事來看,今年的光復節是格外值得國人深思、紀念的。
光復節是紀念民國三十四年對日八年抗戰勝利,台灣脫離日本占領,重回中華民國懷抱。
在八年苦戰中,大陸及台灣的軍方與人民犧牲無數,寫下一頁頁壯烈感人的抗戰史,大大小小的戰役,不但見諸國家史書,也有各種小說、戲劇、電影的書寫與描繪,透過常民史觀,讓人民看到國家與人民爭取主權與尊嚴時,種種可歌可泣的故事。
而正在國內掀起國人觀賞熱潮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就是描述台灣抗日戰爭中,最慘烈的一役─霧社事件。這部電影上映不到二個月,票房已經達到六億新台幣,可見其受到國人的重視與歡迎。
「賽德克‧巴萊」是描述霧社原住民不堪日軍高壓統治,奮而起義反抗,最後幾乎全族壯烈犧牲,其中有關原住民部落對自身文化傳統的堅持、部落族人生存的尊嚴,有深刻而動人的刻畫。
電影與歷史中高山部落以寡擊眾、終至壯烈犧牲的情節,不只發生在霧社馬赫坡,也同樣發生在台灣各地。電影其實傳達了一個人類歷史不斷重複出現的主題:當國家與民族面臨外侮時,要如何爭取生存權利、展現氣節?
雖然目前的國際社會已經很少用武力、戰爭來解決爭端,但「賽德克.巴萊」中呈現的勇氣、純真、智慧、尊嚴等,是人類社會值得永遠保存的高貴情操。紀念台灣光復節,國人不要忘了先人正是秉持著這些情操與志節,走過無數艱辛歲月與血路,才終於留給我們一塊安身立命的樂土,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感恩,努力保持已有的成果,並繼續奮力向前。
就政治領域言,三個月後,就是大選投票日。國、民兩黨參選人馬英九和蔡英文分別提出「黃金十年」和「十年政綱」後,選戰開始加溫,不斷出現針鋒相對的議題與互槓。最引人注意的,則是最近有關馬英九總統提出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
兩岸先經後政是不同政治立場的國人最大公約數,簽訂和平協議之說很早即被提出;但始終只是談論階段,沒有付諸實踐,推其原因在於國人尚無共識。馬英九總統卻突然當成大選重要議題,且在選前三個月拋出,難免令人驚訝。
果不其然,簽訂兩岸和平協議之說,馬上被綠營說成是統一、賣台的統獨之爭。但是,我們要指出,在兩岸交流只會更密切的趨勢下,台灣的國家社會安危必須及早考慮規畫,兩岸政治對話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馬英九總統的「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三前提、以及後來追加的「公投通過」條件下,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是一個高度嚴謹且受到嚴格監督的行動,讓國人正視這個議題的意義,遠高於是否、何時簽訂。
「賽德克‧巴萊」讓我們看到先人光復台灣與維護生存之不易,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則是我們替下一代建立安全生存環境的責任,兩者的主體都是台灣。今天紀念台灣光復節,除了緬懷先烈,我們更不能忽視自己肩頭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