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在選前一百天拋出「與大陸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議題。由於擔心民進黨以公投將一軍,所以又提出「一定要交付人民公投,公投沒過就不簽」,緊接著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出朝野協商修公投法。朝野兩黨似乎又要玩「公投綁大選」的遊戲,這對民眾而言不僅是一場夢魘,也是勞民傷財之舉。
兩岸和平協議基本上是兩岸和平發展的一環,算是中程階段必經的過程,為了堅持和平發展的趨勢不退轉,必須透過法制化的程序予以鞏固,因此和平協議是確保兩岸和平必要的手段,不是台灣統獨的終極安排。既然和平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標,又不涉及統獨,算是兩岸三黨藍綠紅的最大公約數。
包括前任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都曾提出過兩岸要建立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協議;馬總統在此刻提出,固然有選舉考量,但未嘗不是思考台灣未來十年發展所必須。兩岸開放三通之後,經過七次江陳會,已經取得良好的互動成果,尤其簽訂了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經濟交流已經漸漸法制化,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往政治協商邁步,是不可迴避的趨向。
透過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原則,這雖然是「模糊的一個中國」概念,但卻是兩岸得以繼續交流協商的關鍵。儘管馬總統以「不獨、不統、不武」的政策推動兩岸交流,大陸也都還能接受。而和平協議的簽訂就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一步,將可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奠定基礎。
馬總統既然在選前一百天拋出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議題,就等於把這個議題訴諸全體選民決定。基本上這只是兩岸交流的政策之一,就如同李登輝的「戒急用忍」、陳水扁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一樣,無須經過公投。如果大多數民眾支持這個政策,就繼續支持執政黨,否則就支持反對黨,其理甚明。
洽商兩岸和平協議的議題突然間扯上公投,朝野兩黨都是著眼於選舉考量。公投法實施至今並未充分發揮其功能,它的立法意旨是針對重大政策的創制與複決行使直接民權,但是兩大黨總是把公投當作選舉工具在操弄,並沒有針對重大或關係民生的議題進行較周延的考量後付諸公投。
民進黨在二○○四年推動「軍購公投」,與總統大選綁在一起,選舉結果雖然沒有通過,但在民進黨執政下第二年依舊花了七千億元軍購,顯見公投只是虛晃一招,完全不把公眾的意志當一回事。之後民進黨又要推動「入聯公投」,也只是為了綁選舉,不會真正推動入聯。說穿了就是把公投當兒戲。
現在針對洽簽兩岸和平協議,朝野兩黨再度以公投作為攻防手段,民進黨要推動修改公投法,把「兩岸政治協商須經公投」納入公投法。一般性的政策推動是執政黨的責任,它有正常的運作程序,也有國會監督的管道,若做不好最後由人民投票時換黨執政,更何況馬總統說洽簽和平協議還必須經過三個前提,因此,訴諸公投只是模糊焦點而已。
兩岸和平協議是兩岸交流的政策延續,也是確保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和平是普世價值,沒有人反對,至於如何洽簽那是未來的技術性問題。這麼清楚而簡單的問題,如果還要和大選綁樁,除了勞民傷財,並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