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將實現承諾,年底前撤離所有駐伊拉克美軍,未來美、伊將是平等的主權國家夥伴關係。同時,國務卿希拉蕊在《外交政策》雜誌刊登長文「美國的太平洋世紀」,討論撤下來的美軍部隊是回到國內,還是轉向亞太?
從美國自身利益和戰略角度來看,美軍撤出伊拉克,帶來兩個直接變化。一是可以省下龐大軍費開支,這對美國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當然是好事;一是會加速美國轉移政經軍的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移動。
歐巴馬上任伊始就提出「重返亞太」,並打破慣例率先訪問亞洲,展示了一種姿態。但實際上,美國一直沒有離開亞太,只是布希政府忙於反恐戰爭而對亞太事務有所忽略。如今,希拉蕊發出「美國重心一定要向亞太轉向」的聲音,就是要恢復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
在美國決策者眼中,亞洲是美國最應有所作為的地區。美蘇爭奪歐洲的時代早就過去,中東的地理位置和石油資源固然重要,但漫長的反恐戰爭已告一段落;利比亞強人格達費死後,「阿拉伯之春」也接近尾聲,拉丁美洲被美國視為後院,貧窮的非洲也不在話下。亞太地區對美國的吸引力在於未來:經濟開放且富於活力,為美國經濟復甦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希拉蕊強調,今後十年美國外交戰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大幅增加對亞太地區外交、經濟、戰略的投入。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積極配合這一使命,軍事演習日益頻繁。日前美、菲展開為期兩周的軍事演習,其中一處演習地點靠近南海。儘管美國、菲律賓都強調與南海爭議無關,但無法不讓人產生聯想。
日本首相最近視察航空自衛隊稱,中國的軍事擴張及朝鮮不斷挑釁,威脅日本安全,他要求自衛隊做好準備,履行保衛國家職責。而日本是與南海問題完全無關的國家,外相日前出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積極倡導推動南海問題的「多邊解決」,更引起美國的疑慮。
環顧歷史,美國的戰略利益在哪裡,美軍就去哪裡。十年反恐戰爭牽扯了美國過多軍力,致使無暇東顧,中國軍事崛起,日本也有脫韁之姿;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經濟影響力下降,經濟和軍事的不匹配,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鬆動。希拉蕊撰寫「美國的太平洋世紀」其目的就是在提醒,美國的霸權仍然是太平洋世紀的主宰。
美國雖未直接捲入南海問題,但強調維護海上自由航行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國防部長蓋茲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中也堅定表示,美國應在亞太地區保持力量。
亞太地區已成為世界的新中心,歐巴馬將美國定位為太平洋國家,顯示在亞太尋找全球新戰略根基的決心。但中國的崛起無法遏制,所以希拉蕊明確表示,一個欣欣向榮的中國對美國有利,一個欣欣向榮的美國也對中國有利。
南海爭端持續激化,台灣東沙及南沙本為我國領土,並有駐軍,不能置身事外。今年九月,美國宣布了總額接近六十億美元的對台軍售,與美國意欲「重返亞太」不無關連。台灣如何周旋於「兩大之間」,亟應慎重思慮,明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