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日前宣布,老農津貼未來每四年隨物價調整一次,並擴及內政部主管的八大類弱勢族群社福給付,預估可嘉惠二百八十七萬人。以今年底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估計,新版老農津貼將加碼三百一十六元,調幅約百分之五點二七。面對選前的喊價加碼惡習,老農與其他各項社福津貼加碼制度化是較進步且負責任的作法。
每到大選年,各項社福津貼兩黨競喊價加碼,從老農津貼到老年基本保證年金,立委們隨意喊價加碼,從一千元到四千元,既沒有充分的依據,也沒有提出相對財源,更不考慮國家財政早已捉襟見肘。朝野立委在輸人不輸陣的情勢下,拚命加碼社福津貼,卻不敢碰加稅議題,這樣不負責任的加碼將使得國家財政面臨更大的危機。
行政院新版老農津貼只加碼三百一十六元,令部分老農相當失望,紀錄片「無米樂」主角崑濱伯感嘆公務員加薪百分之三,至少上千元,榮民就養金調高六百元,明年基本工資調高九百元,而老農津貼只調三百多元,簡直是看不起農民。對於部分老農的不滿,負責老農津貼案的農委會必須向全體老農說明清楚,原則上,薪資與津貼兩者基礎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針對排富問題,行政院原先陷入僵局,最後決定以「排新不排舊」為原則,即明年新申請農老津貼者設排富條款,凡個人綜合所得中,非農業所得逾五十萬元,或不動產非農業用地、農舍的個人土地及房屋價值合計超過五百萬元者,約有一千五百人成為「排富」對象。
雖遭批評是雙重標準。在財政拮据的情況下,排富條款有其必要,儘管津貼加碼的幅度有限,社會大眾仍希望政府預算能用在刀口上。
行政院經過一個多月研議,決定將老農津貼與其他八大類社會福利給付予以制度化,終結每到選舉即漫天喊價的惡質文化。但有關加碼的時間為何是每四年一次,行政院並未說明。
部分學者建議應以CPI累計增幅達一定比率以上即予以調整,如綜所稅各項免稅額、扣除額在CPI累計增幅達一定比率以上即配合調整,似乎較為理想,可做為修法參考。
由於部分國民黨立委對行政院提出的新版老農津貼案仍有雜音,未來這項修正案在立法院仍有一場硬仗。
長遠來看,老農津貼必須納入國民年金,回歸社會保險機制,保費與給付的調整都經過合理的精算,才能真正制度化。
現階段老農津貼預算編列在農委會,而非內政部;如果老農津貼預算提高,相對排擠其他農業建設的相關預算,對整體農業發展不利。政府欲振興農業,應該對農業發展提出長遠的輔導方案,而非只是給錢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