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國科會宣布,為協助博士及博士後研究員就業,給予企業界補助。每用一名博士或博士後研究員,國科會補助月薪三萬圓,而企業自付的薪資不得少於三萬元。對於這項政策,我們呼籲政府要注意就業輔導的社會公平與正義性。
國科會這項計畫名為「促進博士級研究人員至產業合作研發方案」,簡稱「五十七K」(即月薪五萬七千六百元),加上勞健保等費用,實際月薪超過六萬元,首波補助二百人。
國科會之所以採取這項措施,是因為目前經濟情勢有二次衰退之虞,而國內博士人才培育過剩,據國科會統計,國內一年產生三千七百名博士,超過大學、企業界的胃納,導致博士級人員求職不易,失業者眾,因此大學博士班充滿延畢現象。
博士級人才培育不易,學子苦讀、學校用心教導,還有辛苦的父母花下大筆學費,這些都是寶貴的社會資源;如果他們學成後就面臨失業,任何人都不樂見;國科會決定輔導就業,決策方向並無不當。
但國科會的方法值得商榷。六萬元或許是目前博士級人才的就業一般水準,但國科會鼓勵企業界雇用博士,未必要從直接給予薪資補助入手;即使想不出其它方法,補助金額也不應高達三萬元,占薪資的一半。
自金融海嘯以來,失業者無數,政府各種輔導就業措施的出籠,很少見如此大手筆,一個月由納稅人荷包拿出三萬元的補助辦法。
國科會是希望企業界重視研發,促進產業升級。但補助辦法一出,企業界只要出三萬元就能聘請一名博士級人員,拉低高級人員在企業界心目中的價值;一旦政府的補助停止,企業界還願意自掏腰包嗎?
這項輔導辦法也引起廣大民眾的反感,都已經讀到博士了,政府還給那麼多錢輔導就業,說得過去嗎?對失業或廣大的低薪者而言,僅是國科會出的三萬元,就是他們可望而不可及的。
何況國科會還規定,接受補助的企業,自付薪資「不得」低於三萬元。在市場經濟下,薪資是自由競爭的項目,有才者,月薪六位數也不嫌多;無才者,政府補助再多,企業界也不會晉用。正在國內訪問的去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摩坦森即直言,這有扭曲市場機制之虞,只是短期可行。
日前計程車司機上街頭,哀號「減薪十年」的惡夢。在國內大眾運輸系統愈來愈完備之下,他們的收入換算成時薪,只有七十一元;遠低於勞委會規定的九十八元下限,且還須在每天超時工作下,才能維持這個水準。政府是否看到這種情況,也能給予補助?
國內高級人力就業問題,要從教育體系改革著手,才是釜底抽薪之計,給予高額就業補助只是治標。而接受補助的人也未必光彩,還要承受一旦補助結束,是否就重新面對失業的壓力;高額就業補助也拉低了博士級人才在企業主心目中的價值。
從各方面看,五十七K方案都是一個只靠給錢就想解決問題的辦法,當政府高喊知識經濟、黃金十年之際,這個辦法讓人看不到培育和運用高級人力應有的規畫和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