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互放光芒 因緣殊勝

周慧珠 |2011.10.02
850觀看次
字級

應「第二屆兩岸漢字藝術節」之邀來台,參加研討、座談的田青教授,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也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更是促進兩岸佛教梵唄音樂交流的先鋒,九月二十七日下午於佛光山台北道場十三樓法堂,舉辦其巨著《佛教音樂的華化》新書發表會,果然「人滿」至堂外廊上。

由香海文化主辦的《佛教音樂的華化》新書發表會,在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的悅耳佛曲演出中展開,諸大善人聚會一處,與會貴賓有佛光山開山大師特助暨人間音緣總策畫慈惠法師、台北道場住持覺元法師、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總團長永富法師、佛光山美術館總部總館長如常法師、台北書院山長暨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會長莊漢生、漢唐樂府創辦人陳美娥等;話題很大,但與會者的風趣與豐厚文化底蘊,交鋒之間展露佛法的慈悲與智慧,更讓人感受到文化即生活,嚴謹中見自在,隨和中有恭敬。  

慈惠法師表示,從事佛教音樂幾十年的工作,得到田青教授很大的幫忙,田青教授不只是理論,更是實踐者,他透過學術把佛教精神融入佛教音樂。 

二○○三年田教授把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帶到北京及上海大劇院演出;隨後,組成兩岸佛教出家僧眾合作梵唄弘揚佛法,不只到達香港、澳門、台北、美國、加拿大,甚至也到洛杉磯科達劇院表演時更是場場爆滿,此劇院除了奧斯卡頒獎典禮外,最受歡迎與觀眾最多的就屬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的演出。田青教授不僅開啟兩岸佛教界的音樂交流,更促成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大陸展出「一筆字書法展」,在佛教史上的貢獻,可謂功德無量。

慈惠法師盛讚《佛教音樂的華化》,有豐富學術價值,更傳達出莊嚴的佛法心意,文字淺白易解,如同美妙的音聲傳達到每位讀者的心靈。

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林谷芳,自上海趕回台與會,他指出,田青寫書過程,衝破大陸當時對佛教的桎梏,若不是個性加上智慧的涵蘊,實難成就。《佛教音樂的華化》以廣泛深刻的角度談佛教梵唄,歷史價值甚大,在台灣是開創者。

「從事音樂的人都知道,聽到動聽的樂曲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聽梵唄音樂會掀起慈悲心。」禪者林谷芳風趣的說:「音樂是載體,佛法是本質,當年初識田青,但見他高大勇猛,今日卻是慈眉善目,想必是佛法薰陶所致。」

就如田青教授曾風趣的說:「若要我說假話,那還得學習」。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說,田青教授是「事親至孝、事師至敬、待友至誠」之人,莊漢生則特別讚揚田青教授促進兩岸音樂的卓越貢獻,更指出其嚴謹的人品與孝順的道德觀。

田青把出書的榮耀歸於佛光山星雲大師。田青教授表示他有三個感動,首先,感動星雲大師為他寫序,他認為這套書最值得看的是大師寫的序;再則大師告訴他,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讓佛光山的佛法在大陸弘揚傳播,他謹記也盡力協助;第三,因仰仗佛陀的教誨,才能完善自己,成就自己,而大師是影響他生命的人,他把大師的弘法之事當成自己的使命事業而為。在一次的聚會上,田青教授曾真誠表示,大師的慈悲與智慧確實令人折服,遇見星雲大師,在他心中第一次生起了頂禮的意念。

「重情,不單是指人和人的感情,還包括我對民族文化的感情,對我們的歷史的感情。」田青希望在有限的生命裡,能再為佛教音樂付出一切,這是他的終生志業。  

會後,又見大排長龍,與會眾人歡歡喜喜捧著書請田青教授簽名。透過此書,了解了佛教音樂,相信在唱頌梵唄時,心意更清明,必可虔心的以音聲供養大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