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講授「中國古代音樂史」課的教師,面對我的學生,我真希望能穿越「時空隧道」,走進悠悠遠古,走進那個金聲玉振、琴瑟友之的時代,去親聆我心嚮往之的古代音樂,並把它們記錄下來,再傳授給他們。當然,對我這個「肉身凡胎」而言,這只能是夢想。
就在我為此苦惱的時候,我聽到了窗外的一聲鳥叫。我一下子想起了迦陵頻伽,茅塞頓開。就是這一聲鳥叫,決定了我後半生的道路。──田青
「佛教音樂是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佛教作為宗教,音樂作為藝術,音樂是佛教的傳播的一大方便媒介,佛教音樂契合,人們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雅音清遠,唱頌者身心合一,物我兩忘;聽聞者胸襟豁然,意念清淨。
田青教授認為:「當我們傾倒於古老的中國佛教音樂的時候,不應該忘記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典雅靜謐、超凡脫俗的中國佛曲,究竟產生在什麼時候?又在漫長的歲月中,經歷了多少風雨呢?」
由於古印度是一個音樂非常發達的國家,因此,佛教音樂非常興盛。慧皎在《高僧傳》中記載著鳩摩羅什說:「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雲韻,以入弦為善。見佛之儀,以歌讚為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田青思索著:「中國現存的佛樂,與古印度的佛樂究竟是不是一回事?二者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佛教音樂隨佛教傳入中國,經過幾百年的演變,終於在泱泱大唐時代完成了華化的歷程,對佛教音樂來講,這也是一個繁榮璀璨的時代。而「佛曲華化最終完成的標誌,便是唐代佛曲的大眾化、通俗化、多樣化。」
音樂,不怕水火、不畏兵燹,表面上看來無影無形、無痕無跡,才可以深藏在人們的心上,重生於人們的口中。只要時間存在,人類繁衍,它就可能口口相傳、代代永存。
於是,田青教授決定去尋找那隱藏在時間背後的古代音樂。他堅定的說:「我相信它們活著,我時常感受到它們溫熱的氣息。我確信它們負載著千百年的歷史,蘊含著無數人的悲歡離合,始終在黃河中流著,在長江中流著,在中國廣袤大地的每一條小溪中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