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被尊稱是亞洲音樂領航人的已故作曲家許常惠,逝世至今已十周年。雖然哲人已遠,但典範永存,包括旅法音樂家戴文治等親人故舊、學生,昨日齊聚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那人‧那歌‧那歲月》紀念音樂會,透過國家交響樂團(NSO)演奏多首許常惠的作品,並現場播放他的手稿、文物,以及多位友人回憶許常惠的影片,回憶與這位大師的音樂史。
為了「許常惠逝世十周年《那人‧那歌‧那歲月》紀念音樂會」,特別從德國趕回來的簡文彬表示,原本想以年代挑選許常惠作品,卻遭遇困難,許多想演奏的音樂,不是曲譜不全,就是找不到,「舞劇《陳三五娘》,就因找不到曲譜而放棄演出,而壓軸曲〈白蛇傳序曲〉,當初缺少其中的四十小節,因此拜託賴德和在兩天內,用聽錄音帶的方式把它補足。」
為了不讓音樂會太過儀式化,簡文彬除了指揮外,還要在演出前解說每首樂曲。簡文彬表示,音樂會是由民族舞劇〈葬花吟〉揭開序幕,這曲子曾被中國大陸選為二十世紀華人最重要音樂作品之一,許常惠透過佛教誦經、戲曲唱腔及詩詞吟誦的方式,將它譜成中國人的安魂曲。
「〈獅頭山的孩子〉是許常惠拜把兄弟戴文治,用法文寫給小朋友的作品。」簡文彬強調,過去在台灣演唱這首歌時,都改成中文歌詞,這次為了忠實呈現出這首歌的味道,簡文彬刻意要求這次以法文演唱,華新兒童合唱團小朋友,花了三周時間練就。
〈桃花姑娘〉民國七十二年創作這首曲子,因當時樂器不全,演奏時無法依作曲家意思表達,簡文彬表示,這次完全回歸原創作的音演出。
下半場〈錦繡乾坤〉、〈嫦娥奔月〉,是許常惠早年實驗管弦樂配一把古箏的演出,完全帶出嫦娥的感情。
其中,一九七九年首演的歌劇《白蛇傳》,在當時造成轟動,不只首創將中國神話素材以現代方式譜成歌劇,更因替劇中角色平反而引起廣大共鳴。許常惠當時表示,他只想以音樂藝術之美,描寫出真實的兒女及夫妻之間有血有肉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