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的美好--美傳教士 記錄台灣生命容顏

郭士榛 |2011.09.05
2267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今年是建國一百年,總統府一樓迴廊將於即日起至十一月四日,展出「吾鄉‧稻香一九六○年代台灣農村影像展」,透過一張張農村生活的照片,帶領大家回顧中華民國一百年,台灣從日治殖民時期到國民政府接手,再轉為現今的全面工業化的種種變化。

這次影像展圖片,是由基督教長老教會美籍傳教士薛培德拍攝。他於一九六○年來台,參與美援物資的農村救濟活動,由於他對攝影的熱愛,利用閒暇時拍攝了大量的台灣景觀,足跡遍及屏東、高雄、宜蘭、台北、中部橫貫公路、金門等地。薛培德雖然不是專業攝影家,只是以單純想用鏡頭留下台灣當時的生活面貌,而他陸續為台灣留下了三千餘張底片,也提供給美國教會刊物使用。

「透過這些照片,可以重溫一九六○年代,台灣生活的美好。」薛培德表示,一九六○年代的台灣,那時是水田脈脈,牛車漫漫,小河汩汩,三輪車仍在路上行走。他強調,雖然農村生活是貧困而艱辛,但是大家都深信,即使汗水再怎麼流,生命再怎麼辛苦,只要有土地,只要稻子一天天的成長起來,只要河流的水繼續流淌,只要孩子還有笑容,就有了繼續生存下去的勇氣。

「我只想把這種人情的溫暖、生命的樂觀拍下來。」熱愛台灣的薛培德,用他樸素的鏡頭,真實記錄了當時稻田耕作、收割、婦女與兒童的面容等等的農村生活影像,捕捉台灣的生命容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