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在補怛落迦山訪得觀自在菩薩「大悲行門」之際,東方正趣菩薩也從虛空中前來,於娑婆世界中的輪圍山頂,以足按地,一時,大地震動,一切眾寶莊嚴。

頃刻,正趣菩薩身放光明,普照一切地獄、畜生、餓鬼等處,令諸惡趣熄滅眾苦,離諸憂悲。所以,善財童子在補怛落迦山,也同時參訪到正趣菩薩所成就「菩薩普門速疾行解脫門」。
所謂「普門速疾行」,是指能速疾周遍一切處,至一切道,入一切剎,知一切法,到一切世,於十方世界無所不至,法身遍法界,智慧境界等無差別。
〈慈容二十九現〉版畫、偈語,與善財童子參訪正趣菩薩無關。觀音造像依偈語「水出崑崙浪接天,金麟入手等閒看」為意境,呈現古仕女貌,寶衣飄然,雙手執魚籃,腳踩淨瓶,瓶中出水,水中有一童子,雙手合十,呈現禮拜之樣貌,頗似民間「童子拜觀音」法相。
偈語起自公案「投子凡聖」,作者為投子山義青禪師(一○三二-一○八三),宋朝山東人,七歲時即試經得度於妙相寺出家,後參扣禪林,在聖巖寺拜謁浮山法遠禪師得旨。
一日,法遠問投子:「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默然,如何?」
投子擬開口,法遠頓時以手掩投子口,投子遂大悟,作禮。
法遠問:「妙悟玄機了嗎?」投子言:「設有妙悟,也須吐卻。」
投子於法遠處隨侍六年,洞明宗旨,初住白雲山,後遷投子山,因宗風大振,故有「投子」之號。
某日,有學僧問投子:凡聖相去幾何?
投子下禪床,頌言:「水出崑崙浪接天,天高地下秀林巒;禪床略下雲山斷,凡聖無蹤海岳寒。」
「凡」與「聖」有別嗎?也許有,也許沒有,不過投子禪師用行動展現了「禪」的生命妙境。他走下禪床並且說了:「雲山斷處,天水涓涓不絕,天地巒林處,葉葉連芳。」您說,凡聖有別嗎?
〈慈容二十九現〉與「投子凡聖」偈語相仿,其中「天高地下秀林巒」此處則為「金麟入手等閒看」;「禪床略下雲山斷」之「禪床」在這裡則改為「禪林」。其實,偈語中「水出崑崙」和「金麟入手」也別有禪意,也許是禪師說的「在凡即聖,聖即凡」,也許是觀音念彌陀,前念後念,不離當念。
那麼,您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