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兒童文學的浪花

周慧珠 |2011.08.21
1129觀看次
字級



兒童刊物冒頭

台灣在光復以前,以日語、閩南語、客語為主,對於國語的使用較為生疏,所以台灣光復以後,政府為了調整這個情況,在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十月成立了「國語推行委員會」,負責輔導國民學校的國語教育,為了加強推廣成效,該委員會曾委託民營的寶島出版社,印行小學國預課外讀物《寶島文庫》。同年十二月,一群當時有的志青年如黃得時、游彌堅、廖文正等人,一起創立了東方出版社,只在協助政府推行國語文教育。而東方出版社也在省教育局的委託下,出版了是合幼兒閱讀的《愛兒文庫》,以及《兒童劇選》、《台灣鄉土故事》等文化叢書。

一九四八年的光復節,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的《國語日報》發行問世,並且設置了兒童版,提供作家一個發表「為兒童閱讀兒創作」的作品園地。一九四九年二月,台灣光復後的第一分兒童刊物《台灣兒童月刊》創刊,由台中市政副教育科支持,在台中公私立中小學聯合發行;漸漸的,該刊物不但是台中市各小學師生發表作品的園地,同時,多位女作家如蘇雪林、張秀亞、謝冰瑩等人,也為孩子們寫了不少的好作品,豐富了這份刊物的內容。同年三月十九日,《中央日報兒童週刊》創刊,是台灣的兒童文學創作領域更廣,從童話、故事走向詩、兒歌、童謠等各領域,英年早逝的註明兒童詩創作者楊喚,便是這塊兒童詩園地的忠實園丁,〈童話裡的王國〉便是他在該刊發表的第一首童詩。

一九五○年代,台灣的兒童文學漸呈蓬勃。一九五一年三月,台灣省教育廳廳長指示創辦《小學生雜誌》,並在一九五三年三月增加適合低年及閱讀的《小學生畫刊》。

一九五三年二月,台北市的學友書局推出《學友》月刊,邀請兒童心理教育家彭震球先生單任總編輯;接著,《新學友》、《良友》、《新生兒童》、《正聲兒童》等也相繼出版,更令人歡喜的是,當時的「台灣省文化協進會」有漸鑒於兒童讀物的重要,更成立了「兒童文學藝術委員會」,在這當中,除了文學家們勤於為兒童筆耕,甚至畫家陳慧坤、林玉山等也為孩子們拿起畫筆,支持這個團體,真是各個「甘為孺子牛」啊!因此,創作性的兒童文學出現了,林良、嚴友梅、黃基博、謝冰瑩、朱傳譽、何瑞雄等人,寫出了童畫;故事、童詩,甚至有笑話,還有劇本呢!

兒童讀物出版

在這期間,省教育廳也提出了兒童讀物的出版計畫;當時台灣省教育廳主管國民教育的第四科科長陳梅生,也是十分關心兒童,他推動了三項和兒童文化有關的工作,一是兒童閱讀興趣的調查。二是藉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提供的五十萬美金,進行兒童讀物的出版計畫,在一九四六年成立「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由彭震球擔任總編輯;出版讀物分為四類:林海音主編文學類、潘人木主編健康類、曾賢謀主編美術類、柯太主編科學類。第三件事成立「兒童文學寫作研究班」,這是陳梅生在擔任「台灣省國校教師研習會」主任時所創辦,這一個研究班從一九七○年到一九八三年,共辦了十一期,培養了不少兒童文學工作、創作者。

走出日本統治,台灣在兒童文學發展上確實相當的活躍,這一股波浪的日益壯觀;從相繼而出的師範學校「兒童文學研究課程」之設計,到洪健全文教基金會的「兒童文學創作獎」、光復書局與日本、義大利同步推出文圖並茂《彩色世界童話全集》,同時舉辦「世界優良兒童讀物展」、信誼基金會不但著力推動學前教育,更推出「幼兒圖畫書創作獎」,乃至於「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的成立、九十年代台灣最熱門的圖畫書……出版兒童文學發展的相繼萌芽,便可想見。

一代代的兒童文學作家,讓美麗的浪花持續推湧、燦爛,稍靜心想想,前輩的開疆闢土、犁田耕地、播灑種子不說,而讓這座花園一天比一天還要精采,為小人兒寫精短且經典小文的林良、林海音、潘人木、張水金、謝武彰、林煥彰、方素珍,或繪製經典圖畫的趙國宗、洪義男、鄭明進、曹俊彥……他們都是兒童文學大海裡,永不乾涸的一滴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