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最低工資審議會昨決議,最低工資月薪從新台幣2萬8590元調高到2萬9500元、時薪從190元調漲到196元。圖為研華林口智慧工廠。圖/胡經周
勞動部長洪申翰昨宣布最低工資審議會結果,整體調幅3.18%,後續將送行政院核定。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勞動部昨召開年度最低工資審議會,經過勞資政學委員們4小時意見交流與討論後,勞動部拍板明年最低工資調幅3.18%,2026年每月最低工資月薪為2萬9500元,較今年的2萬8590元調漲910元,時薪從現行的190元調升至196元,增加6元,已達到連續10年調漲,受惠勞工人數約247萬,全案將陳報行政院核定後公告,明年元月起實施。
據勞動部統計,明年月薪的調漲約有173.95萬勞工受惠,時薪則有72.98萬名勞工受惠,總共約有247萬名勞工受惠,其中本國勞工占約84%。此外,最低工資已經連續調漲10年,月薪總調幅約47.4%,時薪總調幅約63.3%。
國際情勢不穩 折衝後定案
據了解,本次勞資雙方委員均要求政府,應針對受美國對等關稅影響產業提供配套措施,勞動部長洪申翰在會中致電經濟部長龔明鑫,確認是否會針對關稅受影響產業,提供薪資補貼。
洪申翰會後表示,配套細節仍需與經濟部研議,但方向已明確,將針對「受國際情勢不確定性影響較大的產業」提供補助,以減輕基本工資調漲帶來的衝擊。經濟部則表示,將與勞動部一同研議相關配套,積極協助中小企業,協助方案確認後會公布。
洪申翰表示,這次調幅的計算有3大考量,其中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預估,約1.76%,幾乎沒有爭議,勞資雙方都能接受,但在「經濟成長果實如何與勞工分享」的部分,意見分歧最大。由於國際經貿情勢充滿不確定性,對明年經濟影響難料,雙方歷經反覆折衝,最後才以「取整數」的方式,拍板月薪2萬9500元,調幅3.18%。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指出,今年的審議過程相對順利。雙方對於反映物價上漲(CPI)的共識一致,因此很快進入討論GDP經濟成長果實如何分配,勞方希望調幅至少4%,相當於分配一半的經濟成長成果,並提出月薪應直接調升至4萬元;資方則主張僅能接受3%,相當於僅分配約4分之1,最後各方折衷取GDP的3分之1為方案。
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呼籲,今年GDP(國內生產毛額)雖預估可達4.45%,但主要受惠於台積電等半導體及少部分的高科技產業,一般傳統產業哀鴻遍野,服務業營收也沒有明顯成長,尤其旅宿業因國旅不振及海外來台觀光客不如往日,產業營運更加艱困。
雇主負擔保費 增近200億元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琦雅於會後說明,勞保以現在費率計算,預計明年保費將調漲,雇主負擔成本增加199.97億元。
黃琦雅表示,勞保以現在費率計算,預計明年保費約增加171.85億元,其中勞、資及政府分別增加約7.95億元、159.05億元、4.85億元。依照條平司數據計算,月薪加時薪的勞保保費,明年總計增加219.17億元,其中勞、資及政府分別增加約11.52億元、199.97億元、7.68億元。意即雇主負擔的保費成本,增加199.97億元,大約200億元。
工商協進會則建請政府,強化現有的租稅優惠、融資信用保證及產業升級補助等配套措施,並應審慎留意通膨走勢,避免因最低工資調升而進一步推升物價上漲,降低調薪效果,對企業與勞工造成雙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