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有詩云:「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又言:「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詩中所稱頌者正是他的族叔李陽冰。
李陽冰字少溫,趙郡(今河北趙縣)人,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初為縉雲令,繼之任當塗令,後來官至國子監丞、集賢院學士,世人稱他「李少監」。
唐朝三百年間是書法的興盛時代,此是隋代以後南北兩地書體全面融合,所產生的新氣象與勁勢,不只是楷書繁茂,行草書亦有開創性,即使冷僻的古老篆文,也發展出新的風貌,而以篆法獨步書壇者僅李陽冰一人。因此,唐代書評家竇蒙《述書賦》特別記載:「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
李陽冰他傳世書跡主要有:〈縉雲城隍廟碑〉、〈李氏三墳記〉、〈棲先塋記〉、〈般若台銘〉及〈謙卦碑〉等,其中又以〈謙卦碑〉最具代表,後人稱之為「鐵線篆」,是由秦李斯「玉箸篆」發展而來,李陽冰篆書取法於秦〈繹山刻石〉,當時應尚存原刻石拓本。
現在看到的〈繹山刻石〉是北宋徐鉉摹寫,其弟子鄭文寶重新模刻上石,目前置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秦當時廢六國文字,以李斯主導之秦小篆為統一文字,現在雖然看不到原來的秦刻石,但還可以從秦璽印與秦封泥窺得彼時秦篆樣貌。
無論是「玉箸篆」或是「鐵線篆」,筆畫的構成僅三種基本線條,橫線、直線及曲線,每一線條從頭至尾單純至極,明白者能感受「極簡是極度的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