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聽評書,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事情,只要是有關北宋的,大都會提到一位「八賢王」。這位王爺公正無私、一忠二孝、上殿不參、下殿不辭,手執瓦面金,擁有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的特權,往往在關鍵時刻出場,挽救主人公。
我們不妨先給這位王爺立個檔案:姓名「趙德芳」;封爵八賢王,一個人食八個王的俸祿;父親宋太祖趙匡胤;叔叔宋太宗趙光義;堂兄弟宋真宗;堂侄宋仁宗,就是被狸貓換太子的那位,年幼時被寄養在八王府,算王爺的養子;妻子狄娘娘,其侄兒就是名將狄青;義妹柴郡主,許配楊家將裡的六郎楊延昭;兒子好像封了個潞花王;朋友就海了,呼、楊、高、鄭四家開國功臣,雙天官寇准,開封府的包拯及其手下的七俠五義、小五義等人。這位八賢王這麼牛,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
經查證,歷史上倒真有此人,不過其人遠比不上書中描述的風光。
從八賢王名字趙德芳來看,其原型應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傳》記載:太祖有四子,第四子德芳被封為秦王,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職務,太平興國六年(九八一)病亡,才二十三歲。他在世的時候,楊業還活著,六郎楊延昭也未任邊關統帥,因此這個趙德芳與楊家將不會發生什麼關係,更別提寇准、包拯等人了。
也有人認為八賢王應是趙德芳之兄「趙德昭」。據說此人聰明英武,喜慍不形於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賜金簡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這便是書中「瓦面金」的出處了。有了這個「身分證」,八賢王原型似乎可以確認無疑了。
先別忙下結論,宋太宗即位後,封他為武功郡王,位列宰相之上。太宗對這位頗有韜略的前太子很忌憚,終於找了個藉口把德昭給逼到自刎了。德昭死得比德芳還早,也不可能有評書裡那樣的作為。
所以,又有人認為,八賢王之稱得之於宋太宗第八子「元伊」。據說此人「廣顙丰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就是說特別牛的意思,當時人都呼之曰「八大王」。但這位八大王的事跡和八賢王絲毫不沾邊。
綜上所述,八賢王很可能是前邊三位的綜合體,即「趙德芳的姓名」加「趙德昭的行頭」再加「趙元伊的外號」,最後經過民間口頭文學的加工,才虛構出這麼一位賢王的形象來。
有意思的是,到了清朝時期也出了一位八賢王,他就是康熙帝的第八子廉親王允。關於允的爭議很多,有人說他是笑面虎,也有人說他十分賢能,所以送他個「八賢王」的綽號。可惜此八賢王非彼八賢王,沒「瓦面金」護身,他終於在和雍正帝的權力鬥爭中落敗,還被雍正帝惡毒地改名為「阿其那」(有說是滿語「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