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出去了。十點會回來。」
「十點?怎麼可能?以妳的紀錄,我看大概總要十點半才回得來吧!」
那天,聽完我們母女的對話,外甥女萱萱在旁立刻提醒我:「阿姨,你們老是喜歡用反問句講話,應該要罰錢哦!」
罰什麼錢?我很好奇。萱萱告訴我:「就是隨便用反問句質疑人家啊。這種不好的習慣,只有用罰錢比較容易改善。」
怎麼罰?罰多少?這下我更好奇了。萱萱卻笑瞇瞇地說:「罰多少都可以啦,像我跟媽媽就說好,誰要是不正面問話,而用反問句質疑別人,一次就罰十塊。」
「為什麼不能用反問句?直接問跟用反問句還不都一樣!」雖然覺得萱萱講得有道理,我還是忍不住死鴨子嘴硬回了一句。
「當然不一樣啦,直接問或直接把心裡想的說出來,會比較容易接受。但是換成反問句,感覺就好像被質疑、不被信任。我最討厭我媽這樣跟我講話,感覺很不舒服。」
「是哦。」我在口中咕噥了一句,趕緊又追問: 「那是媽媽被罰得多還是你被罰得多?」我一問,萱萱可樂了,告訴我:「當然是媽媽被罰得多囉。想當初,我們就是為她才設這個罰則的。」
「不會吧?」我才說完,萱萱立刻抓到了我的把柄:「哈,阿姨,你又用反問句了。」一旁,女兒也跟著樂:「對啊,媽,我看如果我們也跟表姐一樣採罰錢制,不久以後我一定會愈來愈有錢!」
被她這麼一講,我開始回想;真的,我的確喜歡使用反問句,而且常常是脫口而出,自己根本不覺得在用反問句。有時候自己說得順口,也完全沒顧慮到聽的人的心情,真是糟糕。
再想想,我什麼時候最常用反問句呢?多半是覺得有些疑慮、不太想相信的時候。像女兒說十點會回來,我就覺得她可能不會準時。但我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她:「要準時哦!」偏偏喜歡用反問語句來表達我的不信任呢?結果,用不同方式表達同樣意思的一句話,聽在女兒耳中一定也不太舒服吧!
「好啦,以後我們也跟阿姨與萱萱一樣採罰錢方法;誰要是隨便用反問句來質疑別人就罰錢!」我下定決心想把壞習慣改掉,沒想到女兒卻開心地提議:「我看我們最好把罰則定得嚴一點;媽,妳覺得一次五十塊如何?」(本專欄每周二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