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智慧長河 走入汴京 走向宋代

周慧珠 |2011.07.31
887觀看次
字級

【新聞眼】會動的 清明上河圖

作為二○一○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鎮館之寶」,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於七月一日至九月四日在台北花博爭艷館展出,該項展出由上海世博局、台灣聯合報系共同主辦。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以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將九百年前北宋首都汴京的繁華風貌,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現代人眼前。將原作放大三十倍後,在長一百一十公尺、高六公尺的巨大屏幕上「動」了起來……



地球板塊推擠,造就山河大地與島嶼;政治板塊熙攘,形塑社會環境與文化。余秋雨先生說:「文化氣氛是一種滲透處處的精神契約。滲透到細處,可以使繪畫靈秀,使書法雅致,使磁器造極,甚至使市民娛樂也抖擻起來。」

人生,紅塵大戲。你我都是戲中人。

九百年前,張擇端跳出紅塵,站在雲端,以清明溫柔的心、澄淨透視的眼、靈巧細膩的筆,將宋代汴京的清明時節定格,留下〈清明上河圖〉給後世人一份文化的大禮。

宋代科技是中國古代顛峰,如沈括的《夢溪筆談》;宋代數學是中國黃金時代,如秦九韶《數學九章》,主要是建立在秦九韶、李治、楊輝、朱世傑四個偉大數學家的成就上;宋慈的《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權威著作;還有蘇頌的《新儀象法要》。而雕版印刷進入活字印刷、指南針用於航海、火藥用於戰爭,這些相繼傳到西方,更大大推動了人類文明。

宋代,造就了蘇東坡、陸游、辛棄疾等萬古流芳的人生美學與精彩詞作。宋代哲學思想的黃金時代,大約延續了一百三十多年,朱熹所播下的種子,在明代開花結果,例如王陽明以「心學」為旗幟的思想革命。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歷時三百二十年的宋代,展現出繁榮、富庶、高雅、精緻、開明的生態文明,在經濟生活上,汴京和臨安(浙江杭州)的商市,遠遠超越了唐時長安,據歷史學家統計,宋代的人口進入一億,經濟水準是當時的世界之最。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清楚看見「鱗次櫛比的延伸為一種摩肩接踵式的熱鬧」,完全開放式的街巷。

余秋雨在作品《鬱悶》中寫著:

「想起在上海展出〈清明上河圖〉真跡時的情景。消息傳出,世界各地很多華人紛紛飛到上海,而上海市民則天天連續幾個小時排著看不到頭的長隊。熱鬧的街市間,只見當代中國人慢慢移動著,走向張擇端,走向汴京,走向宋代。恍惚間,化外的人與畫內的人漸漸連結起來了,邁著同樣從容的步伐。

我和妻子是約著白先勇先生一起去觀看的。長長的隊伍中有人在說,幾位九旬老人、兩位癌症晚期病人,也排在中間。博物館方面得知,立即派出工作人員找到些老人和病人,請他們先行入場。沒想到,他們都拒絕了。他們說,看〈清明上河圖〉,就應該恭恭敬敬地站那麼久。我們來日無多,更要抓住這恭敬的機會。

前前後後的排隊者聞之肅然,大家重新收拾心情,整理步伐,悄悄地向宋代逼近。」

〈清明上河圖〉畫中有大船小船、茶肆酒樓、商家農舍,有小販、官員、岸邊晒衣服的人,各階層庶民百姓,各自有存在的空間,構成城市的多樣迷人風貌……非常精密細緻;如今,藉助科技,許多的細節「現形」了,像有個小招牌上的字,寫著賣有葷、有素的包子,連名妓李師師的瓦舍也被找到了。

目前,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正在台北展出,其「精湛」令觀者「驚讚」,蒙科技之惠,你我不僅「走入汴京」,還「走向宋代」,一回首,是否也更用心端詳起台灣風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