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許文融三百二十公尺〈台灣風物圖卷〉暨近作展」在上海美術館展出,高一點八公尺、長三百二十公尺的《台灣風物圖卷》,聚集參觀者的目光。
一九九二年,二十八歲的許文融剛從美國念完藝術碩士歸來,碰巧翻到一本《金氏世界紀錄》,發現當時世界上最長的畫為一百五十六公尺,他許下「大理想」,要就畫台灣——這塊自己所生長、熱愛的土地,畫一幅當代的〈清明上河圖〉。
畫幅採用「之」字形行走角度,始自台北縣平溪鄉十分瀑布,止於屏東縣鵝鑾鼻入海口,有晨、午、昏、夜的時段區別,也有俯視、平視、仰視的視野空間的變化,生出抑揚頓挫的節奏感。
台北新光三越的燈火輝煌、台南赤崁樓的旭日東昇、阿里山的雲海神木、太魯閣的陡峭山壁、布袋的鹽田、北港保留著傳統的「牛墟」……畫裡,歷歷在目。
許文融以出世的心細看人間世,用中國毛筆沾上西方油彩,讓台灣各縣市的標誌性景象,呈現水墨暈染的抽象感。
許文融這放膽一試,竟打破了金氏世界紀錄,甚至不期而成為台灣的一張文化名片,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