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北宋(九六○~一一二六年)相當流行的題材,其中以張擇端的作品最為有名。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是中國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受到歷代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出現,最著名的是現藏台北故宮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北宋徽宗的宮廷畫師,擅長「界畫」。歷時十載所繪成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圖》,內容表現出北宋的繁華景觀與民俗風情,本是進獻給宋徽宗的貢品,靖康之難後流落民間,此後幾個朝代,在宮廷、朝臣與巨賈之間輾轉流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畫出了十二世紀北宋京城開封的繁盛景況。從事藝術、設計教育的趙廣超,以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為藍本,透過電腦摹畫的方法,分段聚焦於畫中場景人物,讓讀者逐吋解讀,上海水晶石數字科技公司耗時兩年製作,透過電腦科技與尖端投影設備,將二十五公分高、五公尺長的原作,放大三十倍,在巨大螢幕上「動」了起來。
運用現代投影和3D動畫技術,保留了原作的所有特徵,包括每條街道、船隻、樹木、建築、色調、畫風,所有景物躍然紙上;水流人動,百貨紛陳;河上縴夫叫號,船舶亦搖曳行進,九百年前北宋開封府的繁華風貌,如今栩栩如生地呈現。
而在蜿蜒輾轉的巨型畫卷下方,以沙石舖疊、投影成像的「汴河」波光粼粼,更添真實感,參觀者恍若置身九百年前的北宋首都汴京。
整幅電子畫卷畫分為三個主要區域,分別是「和諧城鄉」、「律動的城市」及「多彩的生活」,且分為晝、夜兩個版本,並參考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找專人製作音樂及配音,有腳夫趕著毛驢緩緩前行、虹橋上商賈百工絡繹不絕,汴河上船工的號子聲、岸邊生意人的吆喝聲,清晰可聞,畫面更生動有趣。
《東京夢華錄》
北宋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完稿於南宋紹興十七年(一一四七年),是中國第一部描寫都市景物的書,也像一本旅遊指南,或者說是購物地圖。
作者孟元老自號為幽蘭居士,里貫、仕履付闕,身世是謎。他在書序中說,自幼追隨先人宦遊京師,徽宗年間,住在汴京城西的金梁橋西夾道之南,直到靖康之禍,一共住了二十三年。
耳聞目染東京之繁盛,北宋亡後,避居南方,撫今追昔,不勝感慨。因此書中所記大多是徽宗年間(一一○二~一一二五年)的景況,包括城坊、河道、橋樑、宮殿、官署、街巷、寺廟、宮觀、酒樓、食店、醫舖、瓦舍以及四時節令的風俗,朝廷朝會、郊祀祭典、飲膳起居、歌舞百戲的盛況等等。
大內外的市井風景
《繁華之城—東京夢華錄》一書,正是依據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具象且生動的描述一千多年前「東京」的繁華景象。從宮城大內開始,帶領我們於當年熱鬧的汴京轉了一圈:徽宗皇帝曾經與百姓在哪個建築物一同觀賞表演節目、哪裏有腳店、哪裏有酒樓、香藥店等等,一一作了趣味性的介紹,北宋汴京市井生活的面貌讀來真實可感。
《東京夢華錄》第二卷是介紹開封府城內,宣德樓前御街的狀況。城和市最早連起來使用的是在北宋。
到了北宋,由於商業需求太大,取消宵禁,從此城開不夜,把坊改為街道巷弄,住商分離與街坊封閉制度遂解體,而成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