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台灣近年稻米價格與品質的波動,曾任農委會副主委、現任台大農業經濟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林國慶將視野拉向國際糧食供需情勢,探討台灣的糧食安全政策。他指出,在石油價格高漲、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等因素威脅下,不僅國際糧食供需的不確定性增加,世界糧食價格波動也可能加大。
林國慶表示,台灣近期因作物產量波動而造成價格波動的爭議,事實上本為農產品的特性,也是長期以來反覆發生的問題,誰來執政都一樣。他解釋,由於農產品產量受氣候因素影響極大,而氣候是不受控制的,尤其近年氣候變異,在溫度與雨量上的變化更大,使得不確定因素加劇,因此就算是監測栽培面積也無法掌控產量多少,因為栽培面積並不等於收穫量,也不等於單位面積產量。有人提出產銷資訊應更透明;有人認為可採登記耕種,他表示,這些都可以做,但效益不大,因為天候與人的意志無法掌控。林國慶認為,要根本解決,政策要有「重大」的改革。
林國慶主張的變革要從廢除休耕補助出發。他指出,增加休耕面積達到減產目的之政策,將延緩農業結構調整,造成資源浪費。台灣天然資源本已稀少,卻未妥善利用,實為可惜。他建議政府逐步調降休耕給付額度與休耕面積,讓地租成本下降,則有助於施行目前的小地主大佃農與活化休耕地政策。
同時應降低稻米收購保價額度,搭配劃設重要農業區,並對於在農業區內的專業農民實行直接給付,讓農民擁有後盾,可安心擴大規模,朝農企業方向經營;並推動農業保險,讓農民面臨天災時可以獲得重新開始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