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農家子弟出身的蕭有志,從小養成節儉觀,學了設計後,發現浪費式的創作與個性不合,因此想要改變環境。
他喜歡讓學生透過公益,學習設計更人性化的作品,如果三十分鐘課程無法讓學生理解,他會花更多的時間解釋,晚上八、九點才下課,也是那時候才記起晚飯還沒吃。
除去資源最大化的環保夢想,他還有別傳統的,不教「方法論」,改倡導「作者論」,不希望學生成為「蕭有志」的分身,鼓勵作回他們自己,例如一個學生喜歡參加派對,但父親經營鐵工廠,以後要回去繼承父業,難道兩者不能合一?經過指導後,學生的作品就十分有趣,他的建築白天是一個傳統的、用鐵架撐起的屋子,夜晚會發出派對的霓虹亮光。
蕭有志是六年級生,有自己的工作室,應該忙於打拚事業,卻因當了老師,占用賺錢和逐夢的多數時間,可是他沒有後悔,反而認為當老師正好提醒他身教的重要,能隨時檢視自己的理念,以及如何堅持理念。
例如文化創意產業,他覺得與其灌輸理論,不如讓人去做原本就感興趣的事,他說,文化創意就是鼓勵「追求自我」,而不是「延續」創意,為了讓學生破除既有框架,走向對的道路,再麻煩也要堅持下去。
偶爾也有無奈,他有一種感覺,覺得自己像守在一個孤島,使命是協助學生造船,船造好了就送走,讓他們去開創自己的天地,而自己還是默默的留在島上,當他在謝師宴後,於學生的臉書上這麼感慨時,學生反過來安慰他:「我們會多回來看你的!」讓他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