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前就思考建築與環保關係的范姜彥傑,表示能遇上志同道合的蕭有志老師,三年的學習期間,收穫匪淺。
范姜彥傑說:「小地方影響大事情,老師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讓我們開始思考,理所當然的建築設計方式,也許當下成本低、製造快,卻常被忽略,使用結束後,東西何去何從?」
除了講求作品要環保、能再利用、不製造汙染外,「共同參與的設計理念」同樣震撼學生的心,「現在我就會想,我的作品有沒有讓大家參與的空間?」
他畢業時利用資源回收物與木板,設計出的一個具有頂篷的小工作室,不只能展覽、讓人進去使用,展期結束後,蕉農還紛紛詢問,能不能放到他們的蕉園去?他不吝贈與,因為那樣才叫物盡其用。
蕭有志帶學生進入「人與生活、與社區之間」的聯繫,范姜彥傑認為,老師並不是要學生改變當建築設計師的夢想,去當與現實妥協的工作者,而是以建築為基礎,再規畫自己要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建築師的未來,「老師鼓勵我們懷疑,不斷的懷疑既定事物,不但不能忽視自己的疑惑,還要勇敢的把它放大。」
而和非營利組織接觸,他覺得是讓學生學習在有限的社會資源中,如何去解決問題,「我參與了台東建和書屋的改造,我們用簡單的東西,把書屋造得像當地既有的建築,只是經過設計、煥然一新而已,裡頭沒有來自各地風味的造景,不像現代主義的設計,而是強調融合。」
心得不少的他,還說:「建築不是視覺優先,讓使用者舒適才是重點,所以專業要和業主的需求結合,簡單來說,作品是彼此討論後的產物,不會是設計師一味的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