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點多,從莫斯科出發的「紅箭號」夜快車,緩緩駛進聖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車站」。
聖彼得堡的誕生
聖彼得堡能有今日的雍容風貌,主要歸功於彼得大帝、伊麗莎白女皇以及凱薩琳大帝等三位沙皇的用心建設。
十八世紀初,彼得大帝從瑞典手中取得波羅的海控制權,在涅瓦河口建立了這座城市,一七一二年從莫斯科遷都於此,於是聖彼得堡展開了二百年的首都歷史,並積極擴充海軍武力。
伊麗莎白女皇是彼得大帝的女兒,長期生活在歐洲,即位後便著手都市規畫和建築風格;聖彼得堡放射狀的道路,就在她任內打下基礎,聞名於世的冬宮和凱薩琳宮,亦是女皇的英明之作。
凱薩琳大帝是伊麗莎白女皇的媳婦,她積極擴張聖彼得堡的規模,網羅國內外的建築師,將一些舊建築改建成俄羅斯古典主義風格,使得這座城市呈現出古典雅致的風貌;而冬宮裡豐富的收藏,更展現她的品味和魄力。
三代打造小歐洲
她還征服了克里米亞半島,在黑海取得港口;積極開發西伯利亞的毛皮、林木和礦藏,為國家帶來豐富資源。
經過這幾位沙皇的努力建設,聖彼得堡成為俄羅斯的小歐洲,更因四通八達的運河,而贏得「北方威尼斯」之稱。
彼得大帝雄才大略,喜工藝、好爭戰;在位三十七年,發憤圖強,使俄國從二流國家躍升為世界強國。為了引進西方造船術,不惜假扮成工人遠赴荷、英、奧等國工作,回國後厲行改革,創練海軍,獎勵工商業;並大肆招募外國人才,以吸收西方科技和管理制度。一七○九年戰勝瑞典,大擴領土;一七二五年與波斯爭戰,掠其三省。晚年致力於修建聖彼得堡及教育和文化事業。
屹立涅瓦河口的要塞
一七○九年,彼得大帝正與瑞典交戰,就開始修建這座多角形的堡壘,以便嚴密控制從波羅的海進入涅瓦河的船隻。彼得要塞,可以說是建設聖彼得堡的重要基礎。
在濕冷的氣候下,徵調兩萬多名勞工,日夜趕工,不到一年便完成。三年後,彼得大帝請來瑞士建築師,將要塞改成石造圍牆,從此,彼得要塞雄踞在涅瓦河口。
要塞的外面是一帶狹長的小河灘,而高高築起的圍牆內則有碉堡、鐘樓和教堂,還有花木扶疏的庭園。
彼得要塞當初的目的是抵禦外侮,但是建好後並未發揮戰略功能,後來卻成為監禁政治犯、執行槍決的場所。
物之為用,人心所繫大矣哉!
俄羅斯文化豐厚迷人
百變噴泉彼得夏宮
一七○九年彼得大帝戰勝瑞典後,決定在芬蘭灣邊建造這座夏宮以資慶祝。除了宮殿和花園造景,更有各式各樣的噴泉景觀。
十八、十九世紀,夏宮一直是沙皇家族的夏日居所,華麗的大宮殿,將上花園和下花園區隔開,宮殿正前方有座階梯狀的大瀑布,高低落差約二十公尺。瀑布兩旁矗立著許多金黃色雕像,當泉水噴出,晶瑩的水珠灑在金色雕像上,在陽光下閃爍輝耀,好似一場金光秀;噴泉休息時間,靜止的雕像依舊眩目迷人。
大瀑布下方有條直通芬蘭灣的水道,景致可延伸到海邊。沿著水道,穿過花園,來到海灣邊,外子找到入畫的角度,便攤開畫布陶醉在迷人的景致中了。
我獨自遊走在迷宮般的花園中,發現還有兩座小巧的宮殿,周圍散布著各式奇特的噴泉,徜徉其間,往往撞見饒富趣味的噴泉而得到意外的驚喜。
大教堂莊嚴宏偉
聖彼得堡最宏偉的教堂是聖以薩克大教堂,內部可容納一萬四千人,每年舉行八十多個大小宗教儀式。這座教堂是為了紀念彼得大帝的誕生而建,恰巧他的生日五月十三日也是聖人以薩克的祭祀日,故命名聖以薩克大教堂。
教堂於一七一七年在靠近涅瓦河岸起建後,由彼得大帝親自監工,卻因土質鬆軟,無法承載建物重量,一七三五年在一陣落雷中被燒毀。
一八一八年在現址重建,由一位沒沒無聞的建築師設計完工。他花了五年時間,動員將近十三萬人次來進行穩固地基的工程,然後才建造教堂主體,最後的圓頂則大膽採用鋼骨結構取代磚塊設計,以減低重量負荷,使得這座宏偉的教堂能夠屹立不搖。彼得大帝當年的宏願,終於可以永垂不朽。
沿著教堂旁的環形階梯,爬上眺望台。攝氏三度,寒風凜冽,鐵製扶手冰凍入骨,半途中竟然下起冰雹,黃豆般的顆粒猛打在臉上,又痛又刺,真想打退堂鼓。
外子說:「上去吧,就快到了。」咬緊牙根往上爬,到得上頭,哇,皇天不負苦心人!眼下的聖彼得堡,又是另一番景致,而冰雪中的黃金圓頂,就在眼前閃閃發光呢!
冰雹中的聖以薩克大教堂,留下莊嚴、寒凍的記憶。
怪胎標本博物館
「昆特斯卡莫」字義為藝術館,但是這棟藍色建築裡的收藏品卻是畸形人標本及解剖標本,一般人叫它「怪胎博物館」,只要克服恐懼走進去參觀,包你留下難忘的記憶。
一六九七年,彼得大帝前往荷蘭參加解剖學大師盧斯其的解剖學課程,對他收藏的標本深感興趣,一七一七年,舊地重遊,向盧斯其買下兩千多件標本,次年建了這座博物館,展示他驚人的收藏。
畸形兒的標本用伏特加酒浸泡在玻璃罐中,有雙頭嬰、四腳嬰、兩臉嬰……在陰暗的空間觀看這些發白的標本,直令人毛骨悚然。行醫多年的外子則以醫學的眼光,用心觀察,還詳細做筆記。
博物館另外有人類學及民族學的展示廳,展出世界各地的風俗、服裝及手工藝品等,可以說是聖彼得堡最好的民俗學博物館。幸好,有這個民俗展場,紓緩了先前參觀畸形兒標本時,糾結心頭的疙瘩。
輝煌文化底蘊深
彼得大帝厲行現代化政策,打開了一向封閉的國門,使得俄羅斯民族能夠吸收西方文化,漸漸地創造出自己的文化風格,十九世紀,聖彼得堡在文學、藝術上大放光彩,而成就了一個強盛國家所應具備的深厚文化內涵,允文允武的彼得大帝,將俄羅斯推上強國之列。
俄羅斯詩人普希金,在詩文作品中一再強調的「自由」,深深震撼了俄羅斯民族的思想。
事實上,俄羅斯人十分敬愛普希金,他也被尊為俄羅斯的「文學泰斗」和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從地鐵、劇院、美術館、甚至沙皇村等地方,都喜歡以他為名,可見其人其行深深影響俄羅斯人民的生活內涵。
文豪多舉世聞名
普希金是位天才,長相雖然不英俊,卻能憑著機智幽默而出盡風頭;一生充滿了傳奇,受過貴族教育、遭到流放、參加反沙皇政權集會等。他的創作極廣泛,短短三十八年歲月裡,不論抒情詩、敘事詩、詩劇、小說、散文、童話等各種體裁,都有傑出的表現。
俄羅斯文豪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裡,藉由一位青年貴族,因經歷戰爭而性格產生極大的蛻變;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則經由安娜的嘴,揭開上流社會的虛偽與罪惡。
親見證小說場景
小說家杜思妥也夫斯基在《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書中,藉著複雜的人物心理,細膩地傳達出重要的思想理念。透過大師的筆,讀者可以看到人性深處難以啟齒的、無奈的欲望和痛苦的矛盾。
我在大學時期,十分著迷於俄國小說裡描寫市井人物的愁苦和悲哀,忍不住利用一些枯燥的課堂專心看完它,當年雖然囫圇吞棗,但書裡那股濃濃的愁苦,還是把人悶得喘不過氣,而今親臨小說中的場景,內心不覺又泛起一絲淡淡的哀愁。
音樂與舞蹈的搖籃
馬林斯基芭蕾歌劇院是俄羅斯芭蕾舞的發源地,一八六○年成立以來,不斷推出精彩的舞劇。對街的柯爾薩克夫音樂學院,一八六二年由音樂大師魯賓斯坦擔任第一任校長,培育出無數的音樂菁英,浪漫派大師柴可夫斯基即畢業於這所學院。另一座位在運河畔的基洛夫學院歌劇院,與莫斯科的波修瓦歌劇院齊名,也經常上演高水準的舞劇。
音樂與芭蕾舞,是俄羅斯的重要文化資產,聖彼得堡市區內共有一百多座大小劇院,看藝術表演是俄羅斯人生活的一部分。國際水準的演出和平實的票價,是讓藝術進入平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也使得俄羅斯戲劇能夠保持聲望不墜。
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胡桃鉗》和《睡美人》等著名的芭蕾舞劇,幾乎是馬林斯基劇院每季必演的劇碼。
這位俄羅斯的浪漫派作曲家,創作十分豐盛: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交響樂、歌劇和芭蕾舞劇等,不論那種曲式,都是傑出的大作。
一八八一年,魯賓斯坦去世,柴可夫斯基寫了一首鋼琴三重奏《一位偉大藝術家的追憶》以示悼念。來俄羅斯旅遊的半年前,我正迷戀這首曲子,小提琴悠悠拉出幽微的思念,接著鋼琴彈奏出澎湃之情,大提琴則一路低低唱和,三者時而獨訴,時而合唱,糾結纏綿的音符源源湧出,表達對恩師的無盡追思。只要在家,重複聽它大半天也不厭倦,呵,音樂之魅力,真勾引人的神魂!
十九世紀時,芭蕾舞和歌劇在俄羅斯迅速崛起,馬林斯基劇院因而聞名於世。更成為歷任總統以藝術款待外國元首的首選劇院。
我們也分享了俄羅斯這份豐沛的資糧,一晚聆聽鋼琴獨奏,曲目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另一晚則去欣賞芭蕾舞劇《吉賽兒》,淒美的故事,透過舞者的肢體傳達,格外令人感動。
一八九三年,柴可夫斯基完成第六號交響曲《悲愴》,十一月初便離開人世。俄羅斯的近代史給柴可夫斯基、托爾斯泰和列賓在音樂、文學和美術上的定位是:「俄羅斯大地上的三位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