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痛帖(局部)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取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冷哉。」
僅三十個字。初看這幅字先是氣氛緊張,讀了之後是心情緊張,無論是否執筆寫過書法的人,總能感染此帖當時的緊張氛圍。
書者張旭,字「伯高」,蘇州人,官至長史,世稱「張長史」,任性豪放,不拘細節。聞名於玄宗開元、天寶年間,與詩人賀知章私交甚篤,顏真卿少年時曾以他為師,他是唐朝「三絕」之一,即所謂「李白的詩、裴旻的劍、張旭的狂草。」
〈肚痛帖〉在書寫中所表現出力的波動,似能還原當時情境。
肚痛難以預期,忽肚痛這當下,腹中突翻騰莫名,由出落筆的字跡看來是有些情緒上的壓抑。前幾字寫時尚平和;「不知是冷熱所致,取服大黃湯」,開始就有些急迫,筆勢狂癲無法遏止,綿延的線條有一洩千里之勢:「如何為計」至末尾「非冷哉」,已至痛不可堪之苦,此刻用筆兇猛,頓、挫、使、轉,變化莫測,繁複的情緒引人共鳴。
書法具備了藝術的創造性,它藉由線條表達內心情緒。書者因彼時氣氛感染,心中產生微妙變化,透過纖細柔軟的筆毫,將當下起伏心情適時傳達。這點與音樂相近但不同,絲竹等軟弦樂器穿透力強,其境界是即時的,與欣賞者同步,這點是書法不能達到。
書法雖不能到達音樂所能到達的境界,但能記錄下來,〈肚痛帖〉這痛的場景,縱使經過千年亦能呈現當時的緊張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