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當前秦王苻堅攻克襄陽時,說道:「朕以十萬之師攻取襄陽,唯得一人半。」此「一人」指的正是道安大師;而近代名人梁啟超亦曾經說過:「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能否蔚為大國,吾蓋不敢言。」一位出家人,竟然與國家的興衰相連關,可見道安大師在當時國家朝政及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道安大師(西元三一二—三八五),常山扶柳(河北正定)人 ,父母早喪,由外婆家撫養,十一歲送到寺院出家,卻因形貌甚醜 ,不受重視,被打發到田間工作。
但資聰穎的道安大師一點也不介意,一天,他向師父請求借閱經典,師父給了他一卷五千字的《辯意經》,他利用田裡工作休息時間讀誦,傍晚回來,就把經書歸還,要求再借一本。師父另取一本約萬餘言的《成具光明經》給他,次日他帶到田裡,黃昏歸來,又還給師父,懇求再借。這次師父很生氣的責備說:「學經怎可這樣隨便翻一翻!」
道安大師就將兩本經書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背出來。這一背,把師父嚇呆了,知他宿具慧根,將是佛門龍象,從此讓他在藏經樓專心讀經,並允受具足戒後遊方參學。
飽讀了佛儒典籍的道安大師,首到建業參謁享譽全國的高僧佛圖澄。佛圖澄見他才識不凡,便收為徒,自此講經時常命他復述,甚至代為宣講。始初大眾不服,疑難紛起,但道安大師每能輕易化解,眾人大大嘆服。因此當時盛傳:「漆道人,驚四鄰。」「漆道人」即指膚色黝黑、其貌不揚的道安大師。
道安大師也曾與辯才滿天下的習鑿齒過招,習鑿齒說:「四海習鑿齒。」道安大師回應:「彌天釋道安。」二人機鋒相對,最後習鑿齒拜服辯才無礙的道安大師,並向當時名臣謝安力讚推薦。此成為有名的公案。
道安大師終不負師望,雖然「五胡亂華」,北方戰亂不斷,顛沛流離也無法改變他對弘法的願心,他分派徒眾至南方各地為弘法而努力,著名的弟子有竺法汰、廬山慧遠、僧叡等人,自己更為佛教開創了許多前衛貢獻。例舉三項:
在前秦王苻堅護持下,延請高僧組織數千人的譯經場;總結譯經的經驗與困難,歸納出譯經五種延用梵文不翻譯,與三種不易翻譯的「五失本,三不易」,以及力倡直譯的原則,大大影響往後各朝的譯經方向。
廣集各種譯本,嚴辨真偽,篩選整理後編纂出《綜理眾經目錄》(又稱《道安錄》),成為中國第一本佛典目錄。
提出出家僧人一律不用俗姓,改以「釋」為姓,成為中國佛教僧團的定規。
其實任舉一項道安大師對於佛教的具體貢獻,都足以使他名垂史籍。可以說由於他的努力,將中國佛教草創期作一總結,而確定中國佛教的發展方向,難怪甚受當時的符堅敬重,與民初大學者梁啟超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