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兼總編輯林載爵,是歷史學者,也是台灣出版界的重要領袖之一。他自二○○七年至二○一○年擔任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並於二○一○年獲選為金石堂「出版風雲人物」,二○一一年獲法國政府頒發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著有《譚嗣同》、《東海大學校史,1955-1980》、《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等書。目前他手上正在進行「中華民國百年發展史」年度出版計畫,這是十二冊、三百萬字的重量級巨作,預計在九月分推出。
對於出任第一屆「星雲獎」的評議委員,林載爵覺得與有榮焉,但壓力也頗大。因為是第一次舉辦,又是向全球華文世界徵件,「量」的來源是個未知數。本屆雖規範了字數限制,卻不知合理與否?都有待評議委員會全面討論及修正。
不過,對於這次將徵選的幾個獎項,林載爵都有高度的肯定與期待。他認為,這次的獎項中的「特別貢獻獎」,是台灣文學獎中的創舉,因為徵選範圍來自全球華人圈,到底誰堪稱為最大貢獻者,對評審委員來講,是極大的挑戰。林載爵已經預期這個受獎者絕對是在評議委員間慎重考慮、反覆討論中才能誕生的。因此林載爵希望「特別貢獻獎」的作品,是能彰顯當代華文文學的重要代表,它能反映出當代華人文學的心靈處境及精神面向,在當代華文作品中,留下特別的意義。
對於「歷史小說」獎,林載爵認為是「星雲獎」區隔台灣其他文學獎的最大特點,因為其他文學獎很少關照到這個文類。
歷史小說是古典小說中非常發達的類型,但近年來在老作家如高陽等人逐漸凋零後,呈現後繼無人的窘境。林載爵認為,歷史小說的創作題材其實很豐富,有取之不盡的元素可供發揮,如今透過「星雲獎」的獎勵,期能再帶動這類作品的創作動能,再創華文小說的高峰。
「報導文學獎」曾是台灣文學獎中備受矚目的獎項,近年來則未見佳作問世。林載爵認為,事實上這個獎在台灣特別有意義,它能反映文學對人世的關懷,與星雲大師多年來所推行的人間佛教,有很多層面的契合。
八十年代的台灣出品了很多報導文學作品,呼應了當時的鄉土情懷與社會運動;而今這股創作風潮衰退,喪失了以文學關注社會的一個角度,所以這個獎項的再訂定有其必要性。
至於「佛教散文獎」,雖以宗教之名,範圍其實無限寬廣。林載爵說,過去有關人生探索、生命感懷的散文,多少跟佛教有些關係;事實上,還有很多讀者,也在渴求著從文學作品中去尋找佛教的理念,為生命解惑,所以這個文類開發,是符合普羅大眾的需要。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徵文類別:歷史小說、報導文學、人間佛教散文,八月一日開始收件至十月一日截止。詳請參見:http://www.vmhytrust.org.tw/literature.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