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關鍵詞】 過貓

焦桐 |2011.06.22
5099觀看次
字級

過貓菜即過溝蕨(Vegetable Fern)的嫩莖葉,乃鱗毛蕨科雙蓋蕨屬,台灣原住民中以阿美族最識此菜,族語稱呼「pahko」,日文為「クハレシダ」。由於嫩葉未展開前,其柄細長,尾端綣曲如鳳尾,又叫「山鳳尾」。過貓菜的捲狀嫩葉一旦展開,即不宜食用。

在花東縱谷的田野、溪澗陰濕處常見這種野菜的身影。現在已堂皇登上大餐館檯面。其生命力強韌,耐濕又耐熱,甚少病蟲害,栽培日多,台灣以南投、台東、花蓮為盛;全年皆可生產,尤以五至十月最當令。

馬來西亞稱過貓為「芭菇菜」(puchuk paku),迄今仍為當地土著的日常食物,卻未一直大量種植,馬來人相信自然野生的芭菇菜,有魔幻神秘的味道與文化魅力,遂而連接了藝術創作和民族文化圖騰,帶著熱帶雨林的氣息。

王潤華剛在我策畫舉辦的「原住民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一篇論文,文中提到孩童時的晚餐桌上常有一盤芭菇菜:「是媽媽或姐姐在河邊所採摘的美味野菜」,做法通常是加上巴辣煎(belacan)快炒,或者煮咖哩;「鮮少清炒,雖然芭菇菜的清香、輕脆,口感十分迷人,但帶有淡淡的野草味,也有一點泥土氣息。但凡是品嘗過幾次巴辣煎炒芭菇菜,一定令人懷念,甚至上癮。」他感嘆城市裏很多華人餐廳為了抬高價錢,常將這道鄉土野菜炒蝦或肉,傷害了野菜的主體性。其實馬來族還是喜歡涼拌吃。

過貓捲曲的末端彷彿一個問號,似乎帶著一種隱喻。王潤華有一首詩〈芭菇菜〉,詩分三段,其中第二段曰:「晚飯時/一大盤炒熟的蕨菜/仍然從泥濘般的馬來醬裡伸出手/高高舉起巨大的問號/而我們全家人/在眾多的菜肴中/最喜愛用筷子夾起問號/吃進肚子裡/因為在英國殖民地或日軍占領時期/南洋的市鎮和森林裡/ 有太多悲劇找不到答案」。王潤華來自南洋,芭菇菜連接了成長記憶,有著鄉土的呼喚,也有其魔幻性格,和殖民色彩。

日前在海口「瓊菜王美食村」吃到五指山野菜,口感近似過貓,清香滑嫩,色澤翠綠。這種「鹿舌菜」又名「馬蘭菜」,在戰爭年代是戰士的日常菜,故又名「革命菜」。現在野菜是時髦的盤中餐了,有人吃著吃著吃出感慨:從前在落後的舊中國,野菜吃得香卻吃得不安寧;如今在高級餐館品嘗野菜,油然昇起憶苦思甜的滋味。

過貓冷熱皆宜,常見的烹調是涼拌、熱炒、煮湯三法。熱炒可加豆豉、辣椒、蒜頭爆炒,也有人加入雞蛋、覆菜,以麻油炒食甚佳;我覺得用來炒飯也美味。除了台灣、馬來西亞原住民常吃,北美印地安人、大洋洲毛利人也愛吃。

涼拌的調味方式很多,諸如淋上油醋、果醋,或拌以各種沙拉醬、起司、花生粉、腐乳、醬油、芝麻、味噌等等。我的涼拌作法是:過貓洗淨,切段,先以加鹽沸水汆煮約七分鐘,以去除澀味,再浸泡冷水。起油鍋,爆香蒜未;下過貓、辣椒、調味料拌炒,起鍋前拌花生仁。

過貓的口感滑溜,略帶黏澀,菜蟲猶不懂得品味,因而完全不需噴灑農藥。原住民視為健康養生菜,中醫也說它性甘、寒、滑,有清熱解毒、利尿、安神功能。過貓在鐵、鋅及鉀的表現上都相當突出,屬於高鉀蔬菜;錳含量也比一般植物多,錳能促進發育及血紅素生成,對內分泌活動、酵素運用及磷酸鈣的新陳代謝有幫助。

過貓是原始生命力的象徵,其捲曲的嫩葉色澤如翡翠,姿態綽約撩人;味道宛如一首幽幽的鄉村歌曲,清新、純樸,抒情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本專欄每隔周三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