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寢宮為標準的滿族建築。圖/黃筱婷
俗稱金鑾殿的崇政殿,充滿了歷史的積澱。圖/黃筱婷
文/黃筱婷
瀋陽又名「奉天」、「盛京」,作為後金與清朝在入關前的首都,這座城市已經擁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同時也是滿文化的發源地。
來到瀋陽這座東北第一大城,瀋陽故宮是一定得走訪的地方。這裡又被稱為「盛京皇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入關前所建造,更是清朝的第一座宮殿建築群,從這裡就可以知曉其所乘載的重要歷史意義。
十六世紀末,當明朝逐漸走向衰弱時,滿族開始崛起。一六一六年,努爾哈赤定國號為「金」;一六二五年,考量到戰略位置,決定將瀋陽定為都城,並且開始興建「大政殿」與「十王亭」,被視為瀋陽故宮的開端;大政殿為皇帝與朝臣議政場所,十王亭則是八旗大臣議事之處。
一六三六年,皇太極在瀋陽故宮登基稱帝,將國號更改為「清」,成為清朝的開國皇帝,也就是清太宗。此時,他開始建造瀋陽故宮的核心區,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等,這時候的瀋陽故宮,已經具有宮廷建築的規模了。
雖然清朝很早就入關,定都北京後,瀋陽故宮失去了皇宮的地位,成為一座「陪都宮殿」,但歷任帝王都非常重視這裡。康熙、乾隆東巡祭祖期間曾在此居住;乾隆更曾經多次改建瀋陽故宮,包括戲台「嘉蔭堂」和用於儲藏四庫全書的「文溯閣」,以及「盛京太廟」,讓這裡形成先皇的舊宮與皇帝的行宮並存的特色建築。
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及乾隆三代帝王的建設,瀋陽故宮充滿著濃厚的滿族文化。其建築亦融合了漢、滿、蒙、藏等多個民族的傳統特色,可說是清朝在定都北京前,宮殿建築群的最高體現,規模僅小於北京故宮。
雖然瀋陽故宮的面積只有北京故宮的十二分之一,不是清朝最大的宮殿建築,但也是絲毫馬虎不得的。瀋陽故宮的格局可分為三個部分:東路即是崇政殿的所在,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金鑾殿」,中路是皇帝的後宮妃嬪居住的地方,西路則是皇帝讀書、看戲的場所。
瀋陽故宮的面積雖然不大,但其建築形式也堪稱金碧輝煌。和北京故宮相比,人潮雖然少了很多,但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時間可細細品味宮殿的每一處,體會這座關外宮殿的建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