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工作一段時間後,常感倦怠,希望回歸平靜生活,可是心若靜不下來,即使環境單純也住不長久。修行人也追求這種心境,但不只是平靜,而是「涅槃寂靜」。
「涅槃」不是死了,「寂靜」也非無聲。當有人一再問佛陀什麼是涅槃時,佛陀拿起一根點燃的蠟燭,然後吹熄。「涅槃」就好像吹熄的蠟燭瞬間寂靜,我們的心常被貪瞋痴點燃,只要吹熄煩惱,心就能歸於寂靜,《雜阿含經》說:「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要止息貪瞋痴,可依三法印來實踐:首先觀「諸行無常」,體證「諸法無我」,最後達到「涅槃寂靜」。舉個例子來說,人生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一個階段結束,接著另一個階段開始,就像泡沫起起落落、生生滅滅,顯示著無常。但我們卻執著每一個泡沫都是我,為了保護虛幻不實的泡沫,衍生出貪瞋痴等煩惱。若將每個泡沫打破,回歸大海,「我」不再有好壞、得失分別,心自然就能寂靜。
這些不需離開社會、人群、甚至死了之後才能知道,反而要在生活中體悟,超脫自在,當下就能寂靜。
曾有兩個人同時在大賣場裡遺失一筆為數不少的金錢,剛開始都很慌張,不過其中一位因為有學佛,了解無常的道理,遺失必定有其原因,若撿到錢的人能善用,也是功德一件,便放下了心中的煩憂,當下自在;另一位則是抱怨連連,賣場上上下下都被他數落一番,錢沒找回來,還氣得半條命。這位學佛人因吹熄了煩惱的蠟燭,很快就回歸平靜,安頓身心。
這只是凡夫的自在境界,唯識家說有四種涅槃。一是自性清淨涅槃:自性不假外求,人人本自具足。二是有餘依涅槃:解脫煩惱的人,還餘有業報之身,如成道後的佛陀。三是無餘依涅槃:不僅解脫了煩惱,也捨去業報身,如八十歲入滅的佛陀。最後是無住涅槃:解脫之人以悲願之力,自由地受身捨身,出生入死,不住一切,廣度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