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來說,童年或青少年時代都有過一個共同的魔幻經驗,那就是黑白電視的出現。習慣了聽廣播、看電影的人忽然發現可以將一個魔術般的箱子抬回家,有人可以「躲」在箱子裡面播報新聞,或唱歌,或演一段戲,只要按個鈕,那些人通通都不見了,就像變魔術一樣。 誰家先擁有一台電視機,就象徵那家人在鄰里之間的高尚地位,總是可以聚集一堆人擠在電視機前面。
民國五十一年,台灣第一家無線電視台「台灣電視公司」(簡稱台視TTV)在台北市八德路三段成立,隸屬台灣省政府,當時全台灣就只有這一家,所以附近公車站牌都只寫著「電視公司」四個字。
五十八年,第二家位於仁愛路三段的無線電視台成立,隸屬中國國民黨,就取名「中國電視公司」(簡稱中視CTV),標榜全部節目都以彩色播出。
兩年後,國防部結合了教育部原有的教學台,在光復南路上建了第三家無線電視台「中華電視台」(簡稱華視CTS)。中視、華視的開台日都選在十月三十一日,要給老總統蔣公祝壽,長達三十年輝煌榮景的「老三台時代」就此開始。
占了先機的台視,在五十五年開始播出楊麗花主演的歌仔戲《精忠報國》後,雙方合作長達近三十年。 由於播出時段在七點晚間新聞之前,超高的收視率帶動了後面的台視新聞,因此台視上下都視楊麗花為鎮台之寶,她擁有個人的服裝間,裡面堆滿了各種全新的戲服,享受如媽祖般的尊榮。她離開台視後,那個服裝間像故宮博物院般沒人敢碰。相較之下,黃俊雄的命運就大不同了。五十九年台視推出黃俊雄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創下百分之九十七的壓倒性收視率,男主角史豔文成了學生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但盛況只維持了四年,六十三年竟因「妨礙農工作息」的理由遭到停播。
中視為了要和台視對抗,開播後立刻推出了台灣電視史上第一部連續劇《晶晶》,比後來台灣的八點檔邊拍邊播更前衛的是,這部戲乾脆現場直播,這是國共戰爭後女兒尋找母親的悲情故事,主題曲由十七歲的鄧麗君主唱,哀怨悲傷的歌聲一起,讓全台觀眾同聲一哭。心理醫生說,在缺乏現代醫療系統支持的農業時代,這種悲情的八點檔連續劇是最佳的心理治療,民眾的苦悶和委屈都在晚上八點鐘得到暫時的紓解。從此八點檔連續劇成了老三台的兵家必爭之地,每個月的廣告營收以此為指標,收視率高的八點檔會強迫廣告商搭配幾個收視率低的節目。
六十三年春天,華視推出了收視長紅的《包青天》,令兩家「友台」的天空失去青天很久很久。 後來華視趁勝推出《保鑣》,鞏固八點檔霸主的地位,兩家「友台」哀聲嘆氣,恨不得派人去刺殺保鑣。三台為了爭第一殺紅了眼,暗中挖角鼓動藝人跳槽,但那還是一個三台每天喊著廣告滿檔的美好年代。
民國八十二年有線電視台開放,各式各樣的電視頻道出現,八十六年第四家無線電視台「民視」成立,八十七年公共電視成立,老三台獨占市場的好日子結束,台灣的電視生態由三國爭霸進入亂世。老三台的老員工感慨的說:「打開每家電視台都很像老三台,只有老三台最不像老三台。 都是牽了那條線害的。」那條線一牽,所有的有線電視就地合法,掌握那條線的系統業者成了亂世新霸主,曾經家大業大的老三台也只是那根線裡百家頻道中的一家而已,因此老三台遍布全台各地高山上的發射站只能當成觀光景點來欣賞了。
二十一世紀到來,「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成為民主時代的正義,華視被迫捐給規模比它小很多的「公視」成立「公共廣播集團」,台視和中視也分別標售給民間業者。 已經公共化的華視三不五時還在推出零成本的《包青天》,甚至安排在八點檔時段。
華視每換一個新的經營者都會自以為精明的說:「拿出《保鑣》來重播吧?」老員工們會忍住笑說:「當時為了節省成本要用舊的帶子,將《保鑣》洗掉了。」
當然,台視也從來沒放棄過他們的神主牌「楊麗花」,一度還請出楊麗花拍八點檔的歌仔戲,而楊麗花會告訴每個新來的經營者:「就先推出我的《泥馬渡康王》吧。」(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