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教養經】莊佳琦、陳金敏從小培養做家事的習慣

阮愛惠 |2011.05.13
1508觀看次
字級

家有念小二和幼稚園兩個兒子的莊佳琦,夫妻倆都是大學教師,在家事的分擔上,她讓兒子們從「把衣服放進洗衣機」、「綁垃圾袋」、「洗自己的碗」做起,再進階到「倒回收」、「到隔街的超商買蛋」等。因大兒子對廚藝有興趣,她就讓他做做打蛋、切小黃瓜、醃肉的工作,今年的母親節,大兒子親手烤了餅乾當母親節禮物。

莊佳琦說,孩子小時候碗洗不乾淨,她都是事後再偷偷補洗,當面仍是讚美孩子。而孩子因貪玩而想拖延跑腿任務時,她會語氣堅持地說:「馬上就去!」

她常告訴孩子,既然他是家中一份子,做家事就是義務,而不是在「幫大人的忙」。

本身是護士、丈夫是牧師的陳金敏,育有小四、小三及大班三個孩子。信仰基督的她,篤信「一歲半以前儀式化行為建立」的重要性,很多生活習慣,包括做家事,都像母雞帶小雞般,時刻督導著孩子進行。

例如,孩子才剛會坐,她洗碗時,就讓孩子也坐在一旁,拿著菜瓜布和碗,雖未沾到水,卻全程觀看。當孩子漸長大,開始分擔家事後,她除了口頭鼓勵,也會製作獎勵卡,讓孩子可以集點換小禮物。

孩子上了中年級後,對「家」的共識建立了,雖然偶爾對於做家事的指令會有「為什麼叫我?」的不平,卻很快能自我化解。

陳金敏建議,為培養孩子做家事的習慣,家長必須要能「戒急用忍」,熬過孩子碗洗不乾淨、衣服摺得很亂的過度期;也要具備「菜怎麼切都可以吃」的雅量,還有能眼睜睜看他們拿菜刀、爬高爬低擦洗的魄力,盡量不要在一旁批評、擔憂。

一旦熬過了耳提面命的紛擾期,當孩子從生活規範中建立起好的習慣,做家事的意義,不只是他們日後生活能力的基本架構而已,更是人我關係最美好的緣起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